“金陵”、“白下”旧名均与楚国有关
从《景定建康志》的记载来看,“金陵”得名于楚威王龙湾“埋金”。但另一版本的说法则是,金陵得名是因为南京“地接华阳、金坛(今江苏常州下辖县)之陵。”
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先后使用过62个名称,名称之多为中国城市之最。其中,金陵是最悠久的,《建康实录》认为,此名是“因山立号”,南京的“龙头”钟山,在春秋时叫金陵山。
楚威王埋金的地点,除了传说在庐龙山附近龙湾金陵冈外,还有称在今城西的清凉山,或城北的幕府山,或城东的钟山。这些地方都与“金陵”有关。上面说了,钟山曾叫“金陵山”,幕府山西有“金陵岗”,清凉山有“金陵邑”。
另外,南京的另一个地名旧称“白下”,传说也与楚国有关。当年,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曾在南京住过,因此得名。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又称王孙胜,封于白地,便以“白”为姓。
白公胜是怎么到了南京的?传说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要杀掉太子建。得到消息的太子建便带着儿子逃往宋国避祸,后又投奔郑国,却被郑人杀害。白公胜在父亲死后,便与有同样遭遇的伍子胥一起逃难到吴国,这才有他住于当时属吴地的南京那回事儿。
最早风水事件竟是千古骗局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行为,很显然有早期巫术的影子。但后来却传出,楚威王埋金是假,让人凿泄庐龙山的王气才是真。山哪是好凿的?于是楚威王接受了术士的一个诡计,对外谎称在庐龙山四周埋了金人,谁挖到谁拿走。
当时老百姓听说后,发财心切,纷纷赶到庐龙山的四周,如农民秋天刨山芋一样,胡乱挖凿。《景定建康志》说得更形象:“人皆有求金于山之心,则皆不爱其凿山之力,求不获则凿不已,不待驱而从也”。
为了迷惑老百姓,楚威王又进一步让人散布谣言,称金人埋在山前、山后、山南、山北四个地方,这正是古代术士泄王气必选的“四维”。结果老百姓挖山热情更高了,把好端端一座庐龙山凿得到处是窟窿。但最后谁也没有找到金人,楚威子“泄王气”的目的却达到了。
过去在庐龙山附近有一石碣,题为“埋金碑”,不少人一度误认为这是秦始皇为“镇东南天子气”留下的。上面刻了24个字:“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
这话够迷惑,又够打动人心的,无异于现代彩票商的广告语。为求得一国之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也值啊,楚威王的计谋真是诡异极了,最早风水事件竟是桩千古骗局。今天可以见到的庐龙山与马鞍山原本是相连一起的一座山。据说就是楚威王的这次设计,被让老百姓挖断的,才形成了两座山。
楚威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这一破坏风水的手段,在不经意间却成为后世帝王镇气“宝典”,或曰“秘招”,为不少帝王效仿。离他最近一起风水事件是秦始皇东巡南京凿方山。
这是后话,将在下一篇讲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