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
浏览次数:1694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花费会员币:0 | 添加时间:2010-4-28 19:51:39 | 提交会员:admin |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至大的道行无边无际、广泽万物、博大精深,主宰世间万物的命运。万物都依靠它的作用才能生长壮大,而它却从不宣扬功绩,大功告成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滋养万物、有德于万物却并没有受到万物的推崇,可以说它的作用好象很微小;万物都遵循它的规律而纷纷归附它却都不知道它的本来,可以把它表现得很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认为很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真正伟大的功德。
点评:本章主要是论述“道”在世间的功用和外在表现,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考察“道”的形象。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在这里的“泛”, 我的理解是充塞、弥漫、遍布的意思。从宇宙物质“气”的角度来说,它就是遍布整个宇宙的,依附在宇宙万物之上,只不过是呈现出动、静、死、活等的具体形态不同罢了;从宇宙根本法“道”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都严格地服从于“道”,没有超越“道”的范畴的东西的存在;从原始宇宙本态“无极”的角度来说,万物都是从这个“无极”的共同祖宗开始发源的,都是同宗同源的。这就叫“大道泛兮”。
“左右”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说的是主宰、决定的意思,这一点很好理解,不再多解释。
其次,就是可左可右的意思。“道”是不断流转变化的,它最基本的运行轨迹就是圆。但它又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往大一点看,它是螺旋式前进的,每一圈转完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一个相对微小位移;而这些微小的位移连成一片又构成一个更大的不封闭的圆,这个圆又产生一个更高级别的微小位移,等等。它是循环式的前进,又是前进式的循环。
所有的那些“圆”——不封闭的“圆”,它的轨迹也不是一个正常圆规画出来的圆。它有一半是“左旋”的,有一半是“右旋”的。就象先天八卦图那样,从乾——兑——离——震,走的是右旋;震“飞”入巽以后,从巽——坎——艮——坤,走的是左旋。坤再“飞”回“乾”,完成一个貌似完整,其实不封闭的“圆”。这样奇异的“圆”,就叫它“道圆”。
震是如何“飞”入巽的?坤是如何“飞”回“乾”的?其实又是两个“道”圆,分别是震——离——兑——乾—“飞”—坤——艮——坎——巽;坤——艮——坎——巽—“飞”—震——离——兑——乾。这是八卦流转的基本图,到《易经与中国古代预测学》专辑里再详细讨论。
这个“左右”,既是“实指”真正的左行和右行,也“虚指”正行和反行,阳进(阴退)和阴进(阳退)。这就叫“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这讲的是“道”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的功德是实实在在的,是万物可以“恃之以生”的,只不过“道”不去“辞”——干预罢了;是有“功”的,只不过“道”不去“有”——居功罢了。
“无为”的境界是很高的境界。父母生育了子女,有多少父母能不以种种借口去干预子女的自由发展吗?哪怕是以“爱”和“保护”的名义,其实根子上还是“自见”两字;有多少父母能不把养育之恩挂在嘴上、甚至放在心里吗?其实根子上还是“自私”两字。即便是父母子女之亲,尚且不见得都能做到“无为”,更不用说其他种种待人接物的行为了。“无为”是“大为”,“有为”只是“小为”。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讲的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水德。第八章已经把这种高尚的德行讲的很清楚了,一共有七个具体的方面。“道”这种“德”看起来是很“小”的,这个“小”只是它的外表。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因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而“道”就是那个万物的大“根”,那个“天地之始”,那个“万物之母”,那个“谷神不死”的“玄牝”,那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所以,“万物”才象百川归海、百鸟朝凤、万岳朝宗、万法归一那样归于“道”。“道”和“万物”的关系,就象家和游子的关系,归向“道”,就是回家。这就叫“不为主”。这种“不为主”才是真正的“名为大”。
这个“大”,不是“道”的自高自大,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大”,道是“终不自为大”的,所以这个“大”才是真正永恒的“大”。这里面隐含着的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不争之德”。
“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玄德”,这个道理与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以后章节可以继续讨论。[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