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
浏览次数:1696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花费会员币:0 | 添加时间:2010-4-28 19:49:11 | 提交会员:admin |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道是永恒的,无法形容和描述的,浑然一体的。虽然显得好象软弱、渺小,但以天下之大,却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它之上的。统治者如果能保守并遵循着道,天下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归服安顺。就好比天地的气息相应相合,降下雨露滋润万物,没有强行的政令而自然雨露均施。依据道来开创体制,就有了具体的形象规范,这样就要知道对这种具体的形象规范要有所限制和调整。知道自我限制和调整才不会败亡。道的规则普遍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就好象小河流与大江大海的关系一样。
点评:本章主要讲的是“道”的根本属性,“道”与“名”的关系,以及“道”在天下的应用。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这句话讲了“道”的几个根本属性,这就是“道”与天下万物在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是“常”,就是永恒的。这个宇宙中,只有“道”具备永恒的属性,别的所有万物都是“无常”的。
第二,是“无名”,“名”就是具体体现形式。“无名”不是没有“名”,而是“道”的“名”太多、太繁杂、太大了,到了根本没法去形容的地步了。宇宙万物所有的“名”都是“道”的具体体现,所以“大名无名”了。除了“道”以外的万物都有“名”,或者说它们的“名”都是基于“有”的,只有“道”的“名”,是基于“无”的。
第三,是“朴”。第二十八章里我们就讨论过这个“朴”,它是包罗万象的,是融会贯通的,是万法归一的,是至高无上的。“朴”是个“混成”的状态,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状态。整个宇宙除了“道”,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有这个状态。
第四,“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其实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里说它“小”呢?首先,因为“道”具备所有通常“小”的东西的一切外部特征。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说的就是“道”的表现看起来非常“小”。
有人会说,在那一章上你说的这种宇宙物质叫“气”,是遵循于“道”这个宇宙根本法的物质。这两个怎么会是一回事呢?
实际上,“道”就是“气”,就是“朴”,就是“无极”,“道”还有很多名称呢。为了方便理解,在表述它的规则性时,就叫它“道”;在表述它的物质性时,就叫它“气”;在表述它的状态时,就叫它“朴”;在表述它的演变功用时,就叫它“无极”。
其次,第三十四章上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的陈述,也是说“道”看起来很“小”,详细解释到那一章再讨论。
“虽小”的问题解决了,“天下莫能臣”很好理解。如果一定要说“臣”,那么只能万物“臣服”于“道”,没有理由反其道而行之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是世间万物的祖宗、根源、君主、规则,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只要能保守住这个“道”,那么其他万物就会自觉自发地前来归附、宾服。万物都来“宾”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统治者,而是“宾”于“道”。因此,不是“道”来迁就你统治者,而是统治者必须去遵循“道”。为什么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万物来“助”的其实只是“道”。谁站在“道”的一边,谁就能获得“多助”;谁背离了“道”,谁就注定“寡助”。
“道”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分亲疏的——“天道无亲”。就象老天下雨,不会因为这里是皇宫,是富贵人家,就多给一点,那里是贫民窟,就少给一点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绝对平均的,不需要人为的秩序和法律去让它平均。
它又是不平均的,在雨露落地以后,根据土质、植被情况、地势高低,单位面积地面最后所能保留的总量是不同的。就象人间有善有恶,各自得道、守道的情况也各有贤愚不肖之别,因此最后所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有的“道乐得之”、有的“德乐得之”、有的“失乐得之”。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道”是个纲领性的指南,侯王守住“道”一定要有更具体的施政策略去配合才能符合当前实际。这样就要根据“道”和实际情况来开创体制。草原要搞牧业,平原要搞农业,沿海要搞渔业等等,这是指生产方面的体制,也是因地制宜的体制。一旦这个体制确立了,那么就有了有形的“名”,这样,这个体制就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住体制的适用范围,比如不要把农业推广到草原上去;另一方面要注意体制的适用时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旧的体制革新、甚至是废除旧体制。这个就叫“知止”。
“知止”就是凡是有“开始”就一定要考虑如何“结束”;有“运动”就要知道如何去“停止”。懂得“结束”和“停止”才不会失败。开汽车的人应该最重视刹车和安全装置的功能;喜欢浪漫爱情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当浪漫结束后爱情该往哪里去;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能承受损失的底线。只有这样,车才开得长,爱情才持久,生意才稳定。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川谷”和“江海”是个什么关系?“川谷”位于上位,“江海”处于下位;“川谷”是“江海”的来源与根本。“道”和“天下”就是这样的关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有“道”,天下才“大”,才长久;天下无“道”,海要枯,江要干,天要崩,地要塌。[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