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
浏览次数:1643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花费会员币:0 | 添加时间:2010-4-28 19:41:15 | 提交会员:admin |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站不长;跨大步的人走不远;主观独断的人不会明察秋毫;自以为是的人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夸耀的人会抹杀自己的功绩;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得志。这些从道的方面来说,叫做剩饭和多余的累赘,谁都讨厌他们;所以修行道德的人不会干这些。
点评:本章主要讲的都是不符合“道”的行为,是可以归入“余食赘形”那一类的行为和事情,就是都要“同于失”的那一类事情。
“企者不立”和“跨者不行”讲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式的行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所谓“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时代号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等口号,充分显示了当时普遍流行的浮夸的心态。
“道”是讲长远利益的,是讲全局利益的,是和平、均衡、稳定、有序、可持续、可增殖的发展模式。只考虑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涸泽而渔、毁林而猎等等行为都是“余食赘形”,都是非道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句话与第二十二章的四个排比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前后辉映,如出一辙,说的完全是一个道理。
看起来好象是四件事,但实际上只是一回事。“自见”的人就一定会“自是”,进一步“自伐”和“自矜”,去做出那种“企”和“跨”一类好高务远、不切实际的行为。
“企”和“跨”其实就是“欲速”,“欲速”事实上反而会“则不达”,真正做大事的人都懂得“宽严相济”、“有张有弛”,善于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不会一上来就用足百米冲刺的劲头。任何长期的大事业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平滑状态,有的时候要爬坡,费很大力气只有很小、很慢的进境;有的时候象下坡,不费力气也能飞快地跑,但重要的是控制住方向和速度;好路要警惕;坏路要忍耐。每一个具体的阶段都有需要特别重视的部分和内容,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来决定,哪里能事先定下人为的指标呢?小到治家、经商,大到用兵、治国都是这个道理。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的“物”可以理解为“道”或者外在的客观环境,这是与“心”相区别的。前面那些非道的行为都是主观臆断的,都是那颗充塞着“颠倒梦想”的虚妄的心里生出的东西,当然是不符合“道”的,是不符合客观环境的,所以会被它们抛弃和厌恶,只能去接受“同于失”的待遇。
因此,深明大道(自然规律)并且保守着“道”的人当然不肯这么做了。他是敬天知命的,他是与物同化的,他是天人合一的,所以“道”才会“乐得之”,最终他才是“同于道”而不是“同于失”的。[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