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天”与“人” 荀子心中的“天”是什么样的呢?《荀子·天论》解释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即自然界有规律的运动产生并养育了万物,人们从万物的产生和养成可以知道它的功能,却不知道它是为什么和怎样在无形中起作用的。就其功能而言,可称之为“神”,就其存在而言,可称之为“天”。显然,荀子眼中的“天”,首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并不是超自然的上帝或绝对理念,而是按客观规律运行变化着的物质自然界。
第二,“天”的职分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谓之天职”。(《天论》)也就是说,荀子把自然界无意识、无目的的存在和变化看作是天的自然职能。
第三,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它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天论》)。
第四,指出自然界变化的原因是自身矛盾的结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出现,“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论》)。这些比较系统的论述,表明荀子否定了万物的产生是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创造,而认为它们是天地自然变化的产物;表明他否定了到物质自然界以外去寻找自然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对立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剥掉了加强给“天”的神秘外衣,否定了强赋予“天”的神灵本质,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了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界。
荀子论“天”的同时,又论述了“人”,荀子眼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首先,人由天所生。“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形体具备,精神即随之产生,形神合一,便谓之人。人的好恶、喜怒、哀乐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叫做“天情”。同理,耳、目、口、鼻、形叫做“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所以叫做“天君”,天生万物以养人,所以叫做“天养”,顺应自然而得福,反之则遭祸,所以叫做“天政”。其次,他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天待人而治理,“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王制》)。“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礼论》)。再次,人应该“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所为”是能做和应当做的,即养护自身,也就是“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所不为”是不能做或不应当做的,即“不与天争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