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演变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通通冠之以“。。。门”,用来代指极具爆炸性的丑闻。比如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就被叫做“拉链门”,这从何而来呢?很有意思的,据报道是克林顿经常和莱温斯基在办公室里行男女之事,莱温斯基就常常会将克林顿裤裆上的拉链拉开,而后完事,媒体便将这最具代表性和想象力的道具“裤裆拉链”作为这一性丑闻的代名词,称之为“拉链门”,不用说,这一说法立刻风靡世界! 后来“。。。门”又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现在已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上,而是代指任何新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不一定是丑闻),这些新闻只要是一些挺具新闻效应,能引起广泛公众关注和兴趣的事件,都被用上“。。。门”的叫法。比如这世界杯的央视转播,解说员黄健翔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过于激情的解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议,现在也被媒体称之为“解说门”了,这并不是一个丑闻,也不是一个政治事件,仅仅是一个具有新闻效应的体育事件而已,可见现在的“。。。门”已经广泛运用到何种程度。
中国门文化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叫做"院落文化"。四壁合围,高墙环堵,朱门红墙,深宅大院。院墙的高矮,常常依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定,不得逾越规矩。直到今天,很多机构仍然被称作"院"--尽管有的机构其实并没有院墙:法院、科学院、剧院、医院、寺院。院多,门也多,有正门,也就有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有前门,也就有后门。有了门,便有了内外之别。因为门多,所以汉语中包含"门"的词汇也就特别多:门道、门路、法门、一门功课、一门心思。在封建社会,"家"因而也同时被叫做"门",比如说"家门不幸"、"门庭若市"、"将门虎子"、"败坏门风";说一个人事业有成,是"光耀门媚";杀死全家叫"满门抄斩";结为姻缘则叫"一门亲事";"男嫁女"叫作"倒插门"--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 这样说来,咱们的国学也可以被称为一门"门学"。汉语中与门有关的词汇非常发达:闪、闭、闲、闹、阅、阁、闰、阔、阐。"关"是门的放大。中国自古关隘要津很多:山海关、雁门关、平型关。所以咱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叫"关"文化。国学其实是"关学"。"关"的引申义为关隘,如"难关"、"年头"、"鬼门关"。陶渊明哨叹:"岂忘游心日,关河不可逾。"我始终觉得,这多关隘,实足以影响中国各地的商业流通以及同外部的交流。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唐初的李世民,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天子五门”,所铺张的,绝不只是帝王的排场。老百姓则盼“夜不闭户”,清平世界。与此形成反差,是官府的封条在门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语汇,正阳门人称前门,相对于“前”,该有个后门。有的,地安门。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杜会。前、后门,公、私门,高尚与正直,低卑与猥陋,借助“门”,亮了相。 中国的门,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更创造出离凿龙门鲤鱼跳的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国的门,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吓唬愚昧的胆小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