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中石著作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墓地风水
您的位置: 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 文章中心 >> 学员天地 >> 名字教材 今天是2025年5月11日, 离本网站22周年还有30天    
 阅读文章

汉字概说

浏览次数:2872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0-3-4 11:09:04提交会员:admin

上一页 [1] [2]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晶。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篆书。
      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an担)是120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120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文志》)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做到了“内修政事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子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个字,石鼓文的写法与小篆的写法相类似。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在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这是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
  《说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体,线条规整,书写美观。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u浮)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都是李斯的手笔。
  (四)隶书。在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草篆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当时的帝王秦始皇却是鼓励人们写隶书的初成字——“草篆”。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那是肯定无疑的。但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为下杜人程邈所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地说隶书是程邈所创,其实这都是一种传说,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奖励的“徒隶”(管狱讼主事的小官),他决不可能是隶书的创造者。因为字的一种形体,决不是一个人一时所能造出来的。这与文字“决非仓颉一人所造”是一个道理。
  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色彩,变成了纯符号性的交际辅助工具。
隶书和小篆有何区别,以下作个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从小篆变到隶书:在字形上,变圆形为方形,在线条上,变弧线为直线,在笔画上,删繁就简。这种变化就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进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飞跃。如果要把汉字的形体分为古今两大类的话,那么隶书以前叫做“古”,隶书开始而后就叫做“今”。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草书。
      《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跟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能够初具汉字的轮廓也就够了,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说,草书是汉“章帝时(公元76年一公元88年)齐相杜度,号善作之。”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草书的形体也决非一人所造。所谓“章草”,可能是在章帝时开始使用。但是它的创造者仍然是劳动人民,最初的流行也仍然是起于民间。
  草书到了后来,简直越草越凶,龙飞凤舞,信笔所之。有些宇除了书写者外,谁都不认识。石梁的《草字汇》,收集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单一个“书”字就有五种写法。到了唐朝,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简直有点像道土画符的样子,确实是一般人所难以欣赏的。
  ()楷书。
      楷书是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从笔形上看,基本上就是唐朝张怀所提出来的所谓“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大体上包括了汉字的八种笔形,用现在的名称说:“侧”就是点,“勒”就是横,“努”就是竖,“超”就是勾(趯,ti惕)。“策”就是挑,“掠”就是长撇,“啄”就是短撇,“磔”就是捺,从“勒’到“趣”的弯儿就是折。现在汉字的笔形也不过有这八种。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也有人叫它“今隶”。从东汉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它形成于魏晋。《宣和书谱》说:“自隶法扫地,而真(楷)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草’。”这话说得比较确切。它说明行书是间于楷书和草书当中的一种形体,虽然笔画连绵,但各字又是独立的,写起来比楷书快,但又比草书好认。因而从魏晋起直到现在,行书用得最为普遍,最有群众基础。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一个方块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这就给我们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就必须掌握有关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古今字。
      《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的“不说”就是“不悦”,是不高兴的意思。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字。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
  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以下略举几例:
  (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庄子•胠箧》)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啊。
  (2)“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太叔跑到共那个地方去了。
  (3)“夫晋何厥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那个晋国有什么餍(满足)呢?
  (4)“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布帛长短一样,价钱也相似。
  (5)“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疬痏勏閒。”(《论语•先进》)
  ——千乘的小国,夹在大国之间。
  以上这些例句中的“知”、“大”、“厭”。“贾”、“閒”等,都是古字,而“智”、“太”、“餍”、“价”、“间”等都是今字。如果有人认为今字才是“本字”,那就错了;如果有人拿今字去更正古字,那就更错了。
  从古字变为今字,有的是用古本字作声符,再加上一个形符。如。知”、“厥”、“贾”变为“智”、“餍”、“价”;也有的是改变古本字的形符,如“閒”变为“间”。我们了解了这些古今字之间的关系,对准确地理解文言的语义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承认文字古今发展的事实,但决不应该厚古薄今,不能认为只有古字才是正字,而今字是“俗体”或“破体”。有的人常常以所谓写。正字”为借口,偏偏要把“返回”写为“反回”,把“嗜好”写为“耆好”,把“环境”写为“环竟”,这是很不应该的。
  ()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这种音、义相同而仅写法不同的几个字在文字学上就叫做。异体字”。比如:“熠”与“照”、“并”与“垃”、“睹”与“覩”、“咏”与“辣”、“谕”与“喻”等都是异体字。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鲁迅:《外文谈))这一多,就很难作到形体划一。同一个概念,由于时间或地区的差异,就可能造出好几个字来。而且这种异体字越古就越多。例如一个“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35种写法,一个“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种写法。就连一个。窗”字,后世就产生了六个异体字,写作窗、窓、??、窻、牎、臆等。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从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说文》中有的,就是正体,《说文》中所没有的就是“俗体”或“变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许慎本人也往往把应该收进《说文>的形体遗漏了。所以宋人徐铉又增加了不少原有的形体。
  异体字的类型,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1)形符不同:
  涝遍徧、猫貓、堤陧、粘黏、糕餻、唇唇等。
  (2)声符不同:筒莆、秸楷、捣播、线線、笋筍、验騐等。
  (3)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辉煇、睹覩、径迳、侄迳、铲剷等。
  (4)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同:略畧、够夠、群羣、鹅鵞、案桉、惭慙等。
  (5)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体:泪淚、岩巖、奸姦、渺淼等。
  异体字多了,自然造成学习上的额外负担和用字上的混乱。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比如在以上所举的这些异体字中,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字均为留用字。第二个字均为废除的异体字。比如“遍”、“猫”等均为留用字;“偏”、“貓”等均为已经废除的异体字。废除异体字是我国文字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精简了字数,便于掌握和使用。
      ()繁简字。
      简体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如《诗经》中的“於”皆写作“于”,汉《吴仲山碑》中的“餘”就写作“余”,《正字通,中的“填”、“聽”俗作“坟”、“听”。凡是所谓“俗体”,都是早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这些“俗体”字尽管曾遭到过扼制,但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在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比如:
  “准”(凖)《广韵》“庙”(廟)《字汇》
  “双”(雙)《集韵》“恋”(纞)《字汇》
  “声”(聲)《正字通》“怜”(憐)隋《董美人碑志铭》
  “夹”(夾)汉《曹全碑》“扑”(撲)《集韵》
  “宝”(寶)《宝应碑文》“齐”(齊)《正字通》
  “尽”(壶)《正字通》“朴”(樸)汉《孔庙碑》
  “干”(幹)汉《郑季宣碑》“晒”(曬)《字汇补》
  “灶”(竃)《五音集韵》“痒”(癢)《集韵》
  “烛”(燭)《字汇》“笔”(筆)北齐《雋敬碑)
  “画”(壹)《字汇》“籴”(糴)《干鶈妻嫃禄字书》
  “类”(類)《五音篇海》“粜”(糶)《干禄字书》
  “纵”(縱)《集韵》“阴”(陰)《字汇补》
  “肤”(膚)《广韵》“麦”(麥)汉《西狭颂》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和研究古代文献,不仅需要掌握简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体字,掌握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不至于产生误解。比如《后汉书•丁鸿传)有“干云蔽日”的话。如果把“干”理解为“乾湿”之“乾”的简化字“干”那就错了,因为天上的云不可能有干、湿之分。这里的“干”字,是“树木参天”的意思,与“干”字繁体字毫无关系。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在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蒙”与“矇”在词义上大有区别:“愚昧”谓之“蒙”,而“嚎”则有“欺骗”义。后来只是因为读音的关系,才以“蒙”代“矇”了。
  第二,有的简化字是借用其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隶”(li力),就是取了繁体字“隸”的一部分,然而“隶”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是一只手抓住了一条尾巴的象形字。许慎说:“隶,及也。”《玉篇》就把“隶”直接写为“逮”。所以古代的“隶”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会弄错。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氣)、“网”(綱)等;有的是占通用字,如“荐”(薦)、“痒”(癢)等;有的是古异体字,如。“礼”(禮)“线”(綫)、“泪”(淚)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天的统一使用体。

      五、假借字的规律
  
什么是假借字,在“六书”问题中已作了简要的分析,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么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阅读文言文有什么用处。
  
      (一)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假借字主要有两个规律。
  1.一个“独立”的字充当了另一个字的声符时,那么这两个字有时是能互相代替的。如:
  (1)“(元济)起,听于廷。”(《李愬雪夜人蔡州》)
  ——元济起床,在庭上细听。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地位很尊贵,但是没有一点功绩;俸禄很优厚,但是没有一点勋劳。
  例(1)中的“廷”字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庭”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来也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俸”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俸”的假借字了。
  2,两个形声字,由于声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替天下人倡导,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将军身披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攻打无道,诛灭暴秦。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公输盘变换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挡)回去了。
  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和“倡”、“披”、“拒”等形声字的声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为“唱”、“被”、“距”。这样的假借现象在古书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从汉字的读音上看,两个字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虽然形体上没有什么联系,有时也可以产生假借现象。如:
  (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御之法还多着呢。
  (2)“(白骨精)嘴唇往下别。”(《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瘪。
  (3)“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像你(范进)这个尖嘴猴腮的样子,也该撒泡尿照照自己。
  例(1)的“圉”,例(2)的“别”,例(3)的“抛”,是和“御”、“瘪”、“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们就充当了“御”、“瘪”、“泡”的假借字。
  总之,不管从结构上看,还是从读音上看,都离不开音同或音近这条根本原则。如果在读音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字,那它们就不能假借。

  怎样才能辨别假借字呢?大概离不开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虑其读音。如果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讲不通,但从读音上却能与另外一个能讲通意思的字联系起来,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韩非子•五蠢》)这当中的“必”字如果解为“必须”,则根本讲不通。从上下文的意思看,这里的“必”是“尽”的意思;那么有没有读“必”的音而又有“尽”的意思的字呢?有的。这就是“毕”字。所以“必”在这里就是“毕”的假借字。
  第二,利用《玉篇》《类编》《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来辨别假借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立之塗,匠人不顾”的话。这个“塗”字不好解释,一查《康熙字典》就发现其中有“塗通途”一条,“涂”就是“途”的假借字,问题解决了。
  由上述可知,我们掌握了假借规律和辨认假借字的方法,对我们讲授古典文学、阅读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语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要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正确地加以批判继承,就必须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未及升堂,焉能人室?”(全文完)
·上篇文章:—— 精彩导读 ————————————
·下篇文章:金锁银锁长命锁,寄存天下父母心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龙脉上的版本馆 2025-5-8 7:59:04
·《诗经》中是如何记载聚落与城址选择,居住区规划的? 2025-2-2 17:50:41
·李洪成老师介绍 2024-12-23 16:53:38
·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观星台 2024-11-7 18:28:56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2度角?(荐) 2024-10-27 17:55:41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Xx6KeMR0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2-6-29 8:47:29 [来自: 39.67.213.17]

 评论者:T6vQ8ODI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4 19:44:22 [来自: 27.197.192.85]

 评论者:WTPKCAYm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0-10-31 20:35:05 [来自: 27.218.212.221]

相关评论 47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17319423526 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09.38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