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政治家和文学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习惯于写繁体字的人常因简化字不易看出字源来非难汉字简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即使现在还使用繁体字,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们的字源呢!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合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例如:代词“我”、副词“很”,怎么会意?“锐利”的“锐”、“停止”的“停”,怎么合意?象形、指事有局限性,会意也有其局限性。 会意字趣谈 唐朝武则天(624一70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女人。14岁选为太宗才人,后为昭仪。655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掌握国政。690年自称神圣皇帝,而且把国号改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前后执政40多年。皇帝是人上之人,女皇帝又是女中之杰,可说是奇人。奇人名也奇,取名则天,即武氏之天下。秦在全国设36个郡,唐撤郡(为府)并县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新、旧《唐书》都有《则天皇后纪》。奇名,字也奇。名则天字瞾(照),这个字是她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有趣的是有人曾把日月两字改为双目说她自空一切,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胆大包天,有意贬低她。这是民间传说。然而名字可以自造一个字,这在历史上倒是第一人。 四、汉字研究的不断解析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从古至今,许多汉字的研究专家和专著,都从根本上错了。” “研究汉字的起源,必须联系古人类的生活实际,这样汉字的起源研究才能走出猜想的误区,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许慎,东汉人,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其编篡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被称为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圭臬,许慎也因此被称为“字圣”。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等古文字学专著,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震动。许慎和郭沫若,被称为研究汉文字学的两座高峰,但他们对汉字的研究依然有重大错误,甚至是根本性错误,! 例如: 《说文解字》和《金文编》都说“夷”字和“尸”字通假,但说不清理由,其实这两个字都来源古代的曲肢葬。董来运引用古籍文献和他对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论证了古人以绳索捆尸安葬死人以像胎儿之形的葬俗,从而说明“夷”字(如图)乃曲肢葬正面之形,“尸”字(如图)乃曲肢葬侧面之势。利用这种溯本求源的析字方法,许多古人无法解释的汉字字形问题迎刃而解。 对甲骨文“臣”字(如图)的解释为例,古往今来,对“臣”字的解析歧义颇大。《说文解字》说:“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对“臣”字的解析是“臣乃竖目之型”,认为“人首俯则目竖”,“臣”字就是人在低头时竖目的样子。董来运另辟蹊径,提出“臣”乃“肾”(繁体的“肾”字含“臣”)之本字的新解析。他说,古人称睾丸为外肾,故把奴隶社会阉割的男性奴隶称为“臣”,此后才引伸有臣服、君臣之义。按此说法,“宦”、“坚”、“贤”、“竖”、“紧”等20余个过去无法解释的同字根汉字(这几个字的繁体写法都含有“臣”),都可以找到与男性生殖相关的意义。 “包括汉字在内的一切象形文字,在创造时都浓缩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汉字,与其说是一种文字符号,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来得更贴切。”在参照研究了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后,董来运提出了这个观点,“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祀,汉字旺盛的生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汉字这一现存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象形文字的起源研究,我们可以复原人类先民的某些社会生活现实。反过来说,只有全面、系统了解了古代社会,才能真正破译汉字。”但他同时说,过去多数有关汉文字研究的专家和著作,都仅停留在线形的“以字解字”阶段,其阐述也多属于猜测,其实科学的汉文字研究应该联系古人类的生活实践,“以史解字”,“以实解字”,应经得起实证。他举例说,按许慎“六书”理论,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其实形声字除形旁表示事物类属外,声旁也表意,表示的是这个字的具体属性。 汉字研究也需要不断解析。 五、汉语的科技发展与未来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朱邦复就拟定“汉字基因”的构思,开始在上下五千年浩瀚如烟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逐字逐句地寻找汉字的情理逻辑结构。所谓“汉字基因”,是指分析“汉字”的码、序、形、辨、音、义,并找到其基本的组合因子,将之应用在现代的资讯工程上,以作为一种人机沟通的通用平台,并使计算机具有中文独特性的人工智能。根据“汉字基因”理论,1976年,朱邦复发明了“仓颉检索系统”,并将发明公开,让世人免费使用,从而大大推动计算机中文化,有力地推翻了当时计算机只能全英文发展的谬论。因此在华人地区,朱邦复被称为“中文电脑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