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
[画外音] 秦王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帝国缔造者的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誉。然而修建举世瞩目,绵延万里的长城,却给秦始皇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认为,修长城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一块块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砖,就是他蹂躏百姓的历史印记。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人们对秦王朝暴政的痛恨。而据史书记载,这个给秦始皇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长城,修建的起因原本就是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事实果真如此吗?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他巡游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陶冶情趣,追求长生不老。公元前215年,他第四次巡游回来,心里很焦急,因为他要等一个人。这一天,秦始皇在大殿上等一个他非常信任的叫卢生的方士,这个卢生将给他带来长生不老的药。等了很长时间,卢生来了,结果卢生并没有带来仙药,带的是一本书。这个书原话叫图录,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讲符谶、讲预言的书。卢生说,书里面记录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句话是“亡秦者胡也”,就是灭亡秦国的是胡。秦始皇一听这句话大吃一惊,因为这句话提供了两点信息:第一,秦朝要灭亡;第二,灭亡秦朝的是胡。这个胡是什么,卢生没有讲。这句话是图录上讲的,所以秦始皇非常失落,也非常震惊,他仔细地想了一下,就断定这个胡指的是胡人。在秦帝国建立以后,胡人指的就是匈奴。《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立即下令,让大将蒙恬出征,带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接着又让蒙恬修万里长城,可见这句话对秦始皇的影响之大。当然,现在的历史学家不完全相信秦始皇就因为一句话而修建万里长城。但是据《史记》记载,这个长城就是因为卢生的这一句话就修了。那么有没有其它原因呢?我觉得应当这样看,首先这句话对秦始皇肯定有很大触动,原因很简单,第一他相信卢生,卢生带来的书上记载的话使他深信不疑。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对图谶、谶语这类的预言很相信;再一个,这句话对秦始皇的震动太大了,因为“亡”不但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还意味着一个王朝命运的终结,所以他很受刺激。但这并不是秦始皇决定派蒙恬带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修建长城的唯一原因,其中自有其它原因,主要就是匈奴对秦朝的威胁。匈奴是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汉朝,在我们汉人农业民族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个民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说匈奴人的小孩,骑在羊背上就开始学射箭,再大一点儿就开始打猎了,成人以后个个都是射术精奇。所以,匈奴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它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善于骑马射箭,这对汉人农耕民族来说威胁很大。战国时期,北方和匈奴接壤的秦国、赵国、燕国都曾受到过匈奴的威胁,所以三国都在和匈奴接壤的边境修筑了长城。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间,赵国和燕国自身难保,顾不上防备匈奴了,而秦国只顾兼并六国,也顾不得防备匈奴。所以,当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趁着中原混乱主力南下,占领了河套、阴山这些地方,这对秦帝国造成很大威胁。因此这应当也是秦始皇决定攻击匈奴,修建长城的重要原因。主持修建长城的是大将蒙恬。《史记蒙恬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治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代的长城,西边从甘肃临洮开始,一直到辽东。蒙恬用四年时间就修好了,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秦、赵、燕三国长城,把它们连接而成。
[画外音] 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为了加强防御,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长城。秦统一六国之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有长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存完好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后来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总长度,加起来超过了十万公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修长城所耗费的物力和人力也是惊人的。
修建长城,秦代的老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修长城的主要是三种人:罪犯、民工和军人。修建长城死了很多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早的有关修建长城死人较多的记载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河水注》记载了一段话,这段话是郦道元引用别人的:“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月,生男甚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说秦代流传民谣,生了男孩掐死他,生了女孩用最好的食品喂养,你没看长城底下,是无数男性尸骨垒起来的吗?这是一首很完整的五言诗,写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的农耕社会向来是重男轻女的,这首民谣反映的却是重女轻男。千万别生男孩,生了男孩就要去修建长城,一修长城就得死在那里,与其死在那里,不如干脆不要男孩,只要女孩。
[画外音] 史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人力修建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那个时代没有任何机械,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因此有人认为,修建长城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重要证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修筑长城劳役的残酷,揭示出人们对秦王朝暴政的痛恨,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流传非常广,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左传》襄公23年的一段原始记载。原话实际上与秦始皇修建长城并无关系,说齐国有一个大夫叫杞梁,在作战时战死了。有一次杞梁的妻子碰见了齐国的国君齐庄公,齐庄公就想在路边上祭奠杞梁,杞梁的妻子不同意,说这不合礼数,如果要祭奠的话请到家里,齐庄公没有办法就到了杞梁的家里。这就是最早的孟姜女故事的原型。这里面的主人公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另外,这个故事说的是齐国的一个大夫战死,和修长城没有关系。两百多年以后,出现了另外一部书叫《礼记》,在《礼记檀弓》篇又记载了这件事,但是发生了一点变化。《礼记檀弓》篇中出现了一个人叫曾子,曾子记述这件事的时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评价:“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说杞梁的妻子迎着他的灵柩,哭得非常悲痛。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一个关键字是“哭”,孟姜女这个故事的题眼就是哭,哭倒长城骂倒秦,这就很重要。《礼记檀弓》里出现了哭,是它的一个演变。到了汉代,孟姜女的故事又发生了演变,这时候还没有出现孟姜女,还叫杞梁妻。这时候有一个大学者叫刘向,他和他的儿子刘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图书的人。秦始皇焚书坑儒把书都给烧了,所以汉代开国的时候,皇帝就叫老百姓献书,老百姓献的书多了,都堆积到了宫殿里。这时候,皇帝就找刘向整理,后来刘向一人没法完成任务,是他和他的儿子刘歆两代人才整理完这些书籍。刘向编了两本书,一部书叫《说苑》,另一部书叫《烈女传》,这两部书都提到了杞梁妻。《说苑》记载:“其妻为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而崩”,说杞梁的妻子知道丈夫战死就哭,这一哭把城哭崩了。《说苑》中第一次出现把城哭崩了,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烈女传》中间又增加了一个情节,杞梁的妻子在安葬杞梁之前,先把丈夫的尸体摆在齐国城下,然后就哭,哭了十天以后城崩了,她就把丈夫安葬了,安葬完以后自己投水自尽。刘向的《说苑》和《烈女传》中间增加了哭夫崩城和殉情自杀这两个情节,但是直到这个时候主角还是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到了唐代,这个故事又发生了变化。唐代是民间文艺非常发达的时代,像变文、话本、戏曲、民歌等文艺形式都出现了。有关杞梁妻的故事,最重要的有两种民间表现形式,一个是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一个敦煌曲子词,其中出现了这样几句话:“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就是说孟姜女和杞梁妻是一个人,所以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个文献,基本可以断定孟姜女的名字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唐代。在这个残存的曲子中间还有送寒衣的情节,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唐代是一个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中间有一个群体很扎眼,就是和尚,这一类诗人我们称之为诗僧。唐代有一个诗僧叫贯休,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是一首叙事诗,当然带点儿抒情性,意思是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死了很多人,而且修长城是一边筑城,一边筑人,把死的人都筑到城墙里面。杞梁的妻子因丈夫死了,又没有孩子,她就哭,一下把城哭崩了,再哭,丈夫的尸骨就露出来了。这个故事就非常明显和孟姜女的故事相同了,哭城,骂秦全有了。所以,孟姜女的故事,直接和秦始皇对接起来是在唐代。当然,我们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民间故事,不能说是胡扯。文献有记载,但是民间故事和文献的历史事实完全不同,至少有两点:第一,史书没有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的《左传》记载是杞梁妻,不是哭长城。再一点,谁也不能把长城哭倒。汉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充,他的《论衡感虚》篇明确地批判把长城哭倒这件事:“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对着城墙哭是真的,把城哭倒了是假的。王充是就历史事实而言,就文献的角度来讲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但这也是真实的民间故事,而且流传极广,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现在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都在说唱这件事情,老百姓也爱听,你说是假的,老百姓就喜欢,从唐代开始代代相传,这个你怎么解释?民间故事应当看作是一种民间舆论,从这个民间舆论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秦始皇是暴君;二,修长城是暴政;三,老百姓对暴政极其反感。之所以出现这个故事,是因为封建社会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爱憎的平台。孟姜女的故事刚好给了他们一个平台。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现象,这里面出现的几个人都是文化符号。秦始皇不是历史上的秦始皇,而是中国封建史上所有暴君的文化符号;长城也不是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暴政的文化符号;孟姜女是反暴政的一个文化符号,这样就好理解了。
对于秦始皇修长城,我觉得至少首先应当给予肯定,这是他抗击匈奴,巩固帝国集权统治的重要措施。秦始皇在完成对六国的兼并以后,并没有就此停止战争,他在北面先派蒙恬以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然后又在南面用五十万大军进攻百越,百越主要指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这就是秦始皇用兵八十万南征北战的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秦始皇的击匈奴、修长城、征百越是一个整体战略,都是他完成统一帝国的一个步骤。在秦始皇看来,楚国原先的国界并不是秦帝国南边的国界线,他认为秦帝国南边的国界线应该直达海边,所以他一直打到了南海的海岸线。秦始皇不但修了长城,还修了两条重要的驰道和直道,这也是他统一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道是从当时的甘泉宫向北(现在陕西的淳化),经过鄂尔多斯草原,到达秦国在北方的一个偏远的九原郡。九原郡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包头市,这条路基本上是南北方向的,所以称之为直道,是和长城对应的。直道一方面是交通线,另一方面是运兵的快速通道,有了直道,秦始皇就可以快速地把关中的军队调到长城第一线。驰道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一个公路网,有通往洛阳的东方大道、通往陇西郡的西方大道、通往南阳的武关道、通往太原的临晋道、穿过秦岭到巴蜀的秦蜀栈道等。现在河南的南阳还有发现说,秦朝修的驰道,有些路段类似火车道,说秦始皇时期已经有了火车,不是蒸汽机车是马拉的,路上铺有枕木,枕木的宽度刚好是马跑步的距离。总而言之,驰道和直道就是秦始皇修的公路。所以说秦始皇修长城、修公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加强他的帝国统治,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点。第二点,秦始皇既是一个集权皇帝,也是一个工程皇帝,在他统治的十二年中间,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修皇陵、修宫殿不断,几乎全国到处都是他的建筑工地,最有名的宫殿是阿房宫,可谓大兴土木。但是在所有的大兴土木中间,我们应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皇陵和宫殿,这纯粹是为了他个人生前死后享受的,应当予以批判。另一类像直道、驰道、长城,这一类当然是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害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是这一类工程建设对巩固统一的帝国,对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确实有用。修长城这个工程和修皇陵、宫殿比较,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从秦代以后,除了元代和清代不修长城,几乎历朝历代都修长城,修得最凶的是明代,说明长城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