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4:沙丘政变
[画外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最后,有一个人物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前,此人一直默默无闻,而在秦始皇死后,他上演了一幕短暂而有爆发力的个人独角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如何操纵这一切的?
从襄公立国到秦国崛起,从称霸诸侯到横扫六合,从统一制度到沙丘之死,在系列节目《
王立群读
史记·秦始皇》中,
王立群老师用了三十三集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及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帝制的辉煌功绩。然而,尽管秦始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但上苍并没有因此而特别眷顾这位皇帝,在他五十岁时,就让他止步于人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大巡游。随他一起巡游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他的小儿子胡亥。然而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这次巡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大巡游。当车队走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突然暴病身亡。
秦始皇身边的三个重要人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幼子胡亥,在这一关键时刻,会上演什么样的一幕呢?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秦始皇这只老虎死了,接下来就是猴子的天下了。那么,这个猴子会是谁呢?谁会最先跳出来呢?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
王立群教授继续带领我们走近大秦帝国末年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冷眼观察面对权利诱惑时,最本真的人性角逐。故事还是从秦始皇死后说起吧,敬请关注《
王立群读
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病故以后,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是一个由秦始皇亲自口授,然后记录下来,加盖了秦始皇玺印,已经封好的诏书,没有发出来。这个诏书可不是一般的诏书,它是关系到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诏书。我们知道,封建帝国它的政权最危机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最高权力的交接。而秦始皇这个诏书呢,就是化解这场危机的一根定海神针。但是,这个诏书没有发出。那么,体现秦始皇个人遗愿的诏书为什么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
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文献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我们逐一分析,先说第一点,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未得发出变成遗诏。如果事实如此,这就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局面使秦始皇自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自己死了诏书成为遗诏,又有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再说秦始皇因病重写完诏书却来不及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也有。要说处理后事,秦始皇远不如汉武帝,汉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汉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权力的移交是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临死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临死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个人能准确判断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这段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武帝才痛下决心,断然决定立八岁的幼子为帝。其时,汉武帝共有三个儿子在世,而他最终选的是幼子。以汉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个儿子为帝是关系到汉家江山的大事,此事非同小可。但是,汉武帝突破了“国赖长君”的祖训,选定幼子继位。幼子刘弗陵当时才八岁,八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能处理复杂的国政吗?为什么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偏偏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事实证明,汉武帝确有识人慧眼,刘弗陵不负父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汉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间——临终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帝制时代前期最重要的两位皇帝,论其立国,当然是秦始皇更胜一筹,因为汉武帝不需要立国,我们也不知道汉武帝立国的才能;论其治国,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有千秋,但是秦始皇在帝位移交上明显不如汉武帝,一是没有把握好时间,二是没有及时明确布告天下。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一不准大臣们议论他的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并且是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天大问题。于是,他写了诏书。可是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虽写好,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就这样诏书变为遗诏,并且落到了赵高手中。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失误: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导诏书发出。上述三点都是非常重要的致命伤。
没有明确立太子,就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位皇子个个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就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由于有了若干顾命大臣,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假如没有制衡,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秦始皇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是一大失误,倘若他一旦驾崩,无论他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呢?连自己的尸体腐烂任人摆布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秦始皇身后就只是一张废纸了。下面谈一谈有没有人从中作梗。
[画外音]秦始皇生前是何等威风,荡平六国,所向披靡。然而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有如此下场,不但身体腐烂变质,而且连诏书都没有发出。生前在他身边唯唯诺诺的小人不但挺起了腰板,而且公然藐视他的权威了。那么他们有这个胆量吗?司马迁的记载也含含糊糊,凭借人的直觉判断,秦始皇的诏书“未授使者”会不会有人从中作梗呢?
这个也不太好讲,因为诏书写好后放在了赵高的手中,如果说有人作梗,只有赵高有此可能,他人恐怕连诏书是否发出都不会知道,怎么能从中作梗呢?那么赵高会作梗吗?可能性虽说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深受秦始皇恩宠,所以他才能担任中车府令兼行府玺事的双重要职。赵高整天呆在秦始皇身边,对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气,他有可能立即谋划篡改遗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此时怀有复杂的心情,在秦始皇病危的时候估计他小算盘已经开始打了。秦始皇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他应有感激之情,应当希望秦始皇健康长寿,长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赵高最早知道秦始皇诏书的内容是要扶苏即皇帝之位,因此,赵高的地位会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苏的即位发生变化。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最讨厌别人谈论他的生死问题,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准讨论,不作准备,一旦发生意外就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诏书。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将诏书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的心理。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如果秦始皇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皇上,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而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所以,我估计在秦始皇没有病故之前,赵高不敢把诏书有意扣留,也不可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来,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可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下太子人选,仅在他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和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图。秦始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由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又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唯有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这个知情者范围太小了,所以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无法参与,命运就掌握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手中。秦始皇的玉玺在赵高手上,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能够改变秦始皇的生前愿望,实施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移交。尽管赵高手下个别宦官已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们未必知道诏书内容,即使知道诏书内容也绝对不敢泄露半个字。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而发现这个漏洞的人一定是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画外音]两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弄清秦始皇诏书“未授使者”的真实原因了,只能怪秦始皇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韬略。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的权威在死后还能光茫万丈,自信虎老余威在,然而就在他一直高傲地仰视天空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他脚下挖坑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挖坑的呢?
赵高是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然而赵高是谁呢?他怎么能够代拟诏书,存放诏书,并在秦始皇身边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机要职务呢?司马迁在《
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是司马迁鄙视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蒙恬列传》和《李斯列传》的记载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因为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来的秦国?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有人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秦国,后来留在了秦国,但是,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赵高的母亲是犯人,受过刑,地位低下。刑满获释之后便留在“隐官”干活(《
史记·蒙恬列传》的原文是“隐宫”,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马非百认为“隐宫”是“隐官”之误)。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在“隐官”。“隐官”就是一个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作坊。赵高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地位当然极低。但是赵高有一大优势,有两手绝活,一大优势是“强力”,即身强力壮,做事勤勤恳恳。两手绝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长书法。我们在《统一制度》一集中讲过,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之时,颁布了三种标准字书,其中一部就是赵高写的《爰历篇》,可见赵高有一笔好字,尤精小篆。赵高的另一绝活是精通法律,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法律,焚书令中就有“以吏为师”之说。赵高的这一绝活在秦代极受重视,正是凭借着“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又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被任用为中车府令,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官员。中车府令官阶不高,但是管理秦始皇的“专列”,地位十分重要(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管皇帝车马,管调兵的符节和皇帝玉玺,是机要官员。但是,赵高只是近臣,并非重臣,不是高官。人皆有贪欲,赵高做了机要官员,当然希望继续“进步”做高官。然而,高官是跟出来的,赵高要做高官必须贴上一位公子,公子都是秦始皇的皇子啊!皇子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象征。秦始皇有二十多位皇子,选谁呢?而这个被选中的皇子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受喜爱,二是好忽悠,三是傍得上,三者缺一不可。长子扶苏倒是符合第一条,他深得秦始皇信任,信任比喜爱更高一个层次。但是扶苏已经成人,不好忽悠,再说扶苏远在边地,赵高也傍不上啊!胡亥则不同,胡亥是秦始皇儿子中排行第十八的小儿子,深得始皇喜爱。最主要的是胡亥没有扶苏成熟,赵高能够忽悠得了他。而且胡亥在宫中,赵高有机会傍这个政治“大款”。于是赵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结交了胡亥,并教胡亥学习法律(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史记·李斯列传》)。傍“大款”,找靠山,历来是攫取权力的法宝之一。赵高很聪明,简直是无师自通,他深谙这个道理,并且很早就在胡亥身上下了大工夫,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一到秦始皇沙丘病故,赵高平日的工作就显现出成绩来了。秦始皇沙丘病故的巨大政治漏洞被赵高发现了,赵高立即想到,必须篡改这封遗诏!赵高为什么要钻这个政治漏洞?为什么一定要冒死篡改这封遗诏?篡改遗诏可不是改文章、改错别字那么简单,那是要灭族的重罪!世事沧桑,皆缘利害,人世间光怪陆离的万象其实都缘于“利害”二字。人要生存,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但是,获得好的生存环境有两种途径:一是正道,二是邪道。赵高的出身不好,他生于隐官,母亲是囚犯,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终生耻辱的事。但是,赵高靠“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当上了秦始皇身边的机要官员,这已经是获得荣华富贵了。不过,欲壑难填,人的贪念永无止境。赵高要篡改遗诏就是废掉秦始皇立皇长子扶苏的意愿,改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人当皇帝,这个人当然非胡亥莫属。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赵高早就在胡亥的身上下了很大工夫,胡亥如果做了皇帝,赵高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胡亥能接受赵高篡改遗诏的想法吗?这取决于两点:一是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是胡亥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秦始皇非常喜爱的的小儿子。胡亥与赵高的私交甚笃,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赵高。秦始皇在沙丘病故以后,第一个想到改变遗诏的人就是赵高。尽管赵高和胡亥两人平时私交不错,但在关键时刻篡改父皇遗诏,然后杀兄夺位,那么,胡亥能听赵高的吗?
[画外音]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秦始皇这只老虎死了以后,赵高是第一个跳出来称霸的猴子,此人工于心计,狡黠奸猾,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了安排,获得了秦始皇父子两代人的信任。在这一关键时刻,如果扶苏继位,自己的好日子很可能就要到头了。但如果是胡亥继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那么,赵高将怎样来说服胡亥呢?胡亥会同意吗?
这我们要看赵高是怎样说服胡亥了。胡亥原先并没有篡改秦始皇遗诏自己当皇帝的意图。赵高要实现自己的阴谋,第一步就要过胡亥关。赵高是怎样说服胡亥的呢?我们就来三说胡亥。先是一说胡亥。赵高的阴谋是让胡亥当皇帝,这虽然对胡亥来讲是好事,但是胡亥听说后立即拒绝。胡亥为什么会拒绝呢?主要是儒家思想观念支配了行动。秦始皇要立皇长子扶苏,赵高不怀好意地问胡亥,你大哥要当皇帝了,你却没有一点封赏,你怎么办?这是引诱胡亥不满,然后步步为营。但是胡亥回答得很干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等于说父皇的安排是天经地义之事,并无不妥。明君最了解他的臣下,明父最知晓他的儿子。父皇下世,不封诸子为王,这没什么可说的,言外之意是这本来就是应该的。胡亥的这一套说辞说明两点:一是他遵循了儒家的思想,一切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来办;二是胡亥原先并无弑兄篡位的想法。
二说胡亥。人对诱惑的抗拒是有限度的。赵高看出的这个巨大政治漏洞足以改变秦朝历史,实际上它最终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赵高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时机呢?他扣下了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发出的诏书,就是要决心废弃这个诏书,改变秦朝的历史。所以,赵高并没有因为胡亥的第一次反对而停止运作,而是继续对胡亥采取攻心战术:一是向他灌输天下可以改变的想法,二是让他明白为君与为臣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两点都有巨大的蛊惑力。知道秦始皇病故和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仅有三个关键人物:胡亥、赵高、李斯。既然秦始皇的诏书没有发出,这条诏命就可以改变,而且制造诏书所需的皇帝玉玺就在赵高手中。换句话说,只要赵高、胡亥、李斯联手,遗诏就完全可以改变。所以,赵高在两个方面大力忽悠胡亥:一是“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于子与高及丞相耳”,二是“臣人与臣于人,制人与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这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胡亥,遗诏可以篡改,当皇帝和当臣子差别太大。人生的决定往往就在于片刻之间对利害的权衡。胡亥听了赵高这番话肯定会动心。但是,胡亥又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二是“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三是“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胡亥认为:“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篡改遗诏“天下不服”,不但自身危险,而且会危及国家社稷。这时胡亥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而这一清晰的认识并没能阻挡住权力的巨大诱惑,大秦帝国的前景也正是向着这个巨大的诱惑发展的。废兄立弟——不义;不奉父诏——不孝;能力不行——不能。胡亥讲的这三不——不义、不孝、不能,这都儒家的一套,再次体现出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证明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废除儒学。胡亥的拒绝没有让赵高退却,赵高仍然坚持不懈地劝说胡亥。为什么呢?因为胡亥的话并未说绝。胡亥当皇帝和当公子对于赵高来说事关重大,如果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就可以一步步掌控胡亥,大秦帝国的江山就可以一步步变成赵高的江山。而如果是扶苏当了皇帝,不但赵高掌控不了朝纲,恐怕连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扶苏对赵高至少没有多少好印象,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这两个机要官职肯定做不成了,更遑论掌握朝纲呢,做梦去吧!所以,这两位皇子谁当皇帝对赵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为自己的权益奋斗。什么叫话未说绝?因为胡亥仅仅是拒绝,并未警告赵高,再说此话必将禀告丞相加以严惩。这一点赵高心知肚明。所以,赵高两次碰壁之后并没有灰心。
于是,赵高第三次游说胡亥。游说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在于击中对方的软肋。胡亥两次反对都有自己的理由,赵高要说服胡亥必须有针对性地破解胡亥的理由。赵高怎样破解胡亥的理由呢?赵高讲了几个历史故事:一是商汤杀其亡国之君夏桀,周武王杀暴君商纣王,天下人对这两件事并无异议,反而称赞商汤和周武王的所作所为符合道义。二是卫君弑其父,卫国却称赞卫君的盛德,连孔子评论此事时都不认为子弑其父为不孝(高曰: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历史最有说服力,赵高并非庸才,他讲的历史故事对胡亥影响重大。两组历史故事一是臣弑君,二是子弑父。以臣弑君“不为不忠”,以子弑父“不为不孝”,弑君弑父都能做,何况杀兄称帝呢?胡亥能听不进去吗?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蒙上了一层正义的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将神圣的灵光打在小丑的嘴脸上,借以行其奸,这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遮盖其丑行的常规做法。利害关系往往最能打动人。赵高说了这些还不算,他还从正反两面讲了一番利害,正面讲了两点:一是“大行不小禁”,二是“圣德不辞让”。什么意思?做大事就不要被小节约束,有能力就不要辞让。反过来讲“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赵高铁齿铜牙,完全从利害上诱导胡亥,说胡亥是顾小忘大、犹豫不决,最终会为害自己,徒留悔恨。只有断而敢行,才能后有成功。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让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去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于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这样的错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赵高为了个人的利益托荫,为了傍上一个能够控制的政治大款,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终于使胡亥败下阵来,于是他同意了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第三次劝说胡亥成功了,这是赵高沙丘政变非常关键的一步,拿下了胡亥,胡亥屈服了,沙丘政变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但是,赵高作为始发难者,胡亥是他的合伙人,但仅有他们两个人的合谋,此事断然难以完成,因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李斯。李斯这个人是万万绕不开的,他是左丞相,手握大权,如果没有李斯的首肯,谁敢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否则李斯在沙丘即可抓捕赵高。那么,李斯会同意赵高的这一阴谋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