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盗墓这种古老的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盗墓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先进,盗墓活动越来越猖獗,其危害也越来越大。
盗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古墓遭到了巨大破坏,对墓主和墓主后代乃至其家族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因为很多盗墓贼是为发财而盗,值钱的陪葬物。基本上取之殆尽。更有疯狂的盗墓者,连看起来没用的墓材、石头砖瓦等都盗走。而且,盗墓时盗墓贼的心态是不顾一切,疯狂破坏,往往造成被盗古墓面目全非,修复起来异常困难。
二是使大批珍贵文物流失。盗墓贼盗墓不管你曾经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只要有宝贝,他就盗,越是帝王的陵墓,他们就越疯狂。因为谁都知道帝王的宝贝最多、最好、也最贵,而且最受买家喜爱。目前,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文物,都是购自盗墓贼或盗墓团伙之手。而且,现在的盗墓集团已经开始产业化,其盗墓技术非常先进,其科技手段并不亚于专业考古机构。不仅如此,这些盗墓贼还往往与富商大贾甚至官场人物相勾结,某些盗墓所得的文物还被用作官员之间的行贿。这些新的因素,使盗墓活动越来越复杂,大批珍贵文物悄无声息地流出中国,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国家。很典型的当属当年慈禧太后陵寝被盗出的无数珍宝,至今下落不明。
三是盗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危害。一方面盗墓破坏自然地理地貌,改变了环境生态。目前很多古墓地,这里一窟窿,那里一烂洞,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另一方面,盗墓也毒化了社会风气。盗墓贼不顾道义的疯狂变态行为,简直是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数典忘祖,违背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且,盗墓贼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哲学,往往认钱不认人,不管死人活人,只要有钱就行,而且其盗墓所得的财物大多被花天酒地、吃喝嫖赌地挥霍掉了。不仅如此,盗墓活动还助长了日益普遍的拜金主义思想和物质享乐思想,
从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盗墓行为的累累恶迹。唐人颜胄诗所谓“群盗多蚊虻”,“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等诗句,都是盗墓现象的写真。都曾经遭到过盗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盗墓现象经久不衰呢?这是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此现象,就有专家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是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的。
盗墓活动最为普遍的出发点,便是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同时,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一般而言,盗墓者往往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墓葬的地点:一是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据说有古墓的地方,由于自然的地质在埋葬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庄稼的长势一般会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二是从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三是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看是五花土还是生土。古墓在建筑过程中必然会在土层中留下痕迹,填埋的土层与原来的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根据土层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盗墓者不仅可以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还可以知道墓葬的规模,棺室的位置,然后将盗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盗墓的危害极大。有时候,盗墓之疯狂变态,之无孔不入,之干净彻底,风卷残云,十墓九空,令人扼腕叹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