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经典解读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资源整合
您的位置: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9048888882 >> 文章中心 >> 学员天地 >> 名字教材 今天是2024年6月16日, 离本网站21周年还有-6天    
 阅读文章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8)

浏览次数:2233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0-2-23 17:32:50提交会员:admin
琅邪一一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乾陵——唐高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已发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系关中与塞北间的交通要冲。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以御西夏。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黄——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黄州——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 
  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 
  黄浦——上海市内黄浦江旧称。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黄天荡—一①今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黄天荡之名。韩世忠阻击金兀术于此。②今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黄天荡,"黄"一作"皇"。 
  黄龙城——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 
  黄金台——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 
  黄陵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 
  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黄歇浦——上海市内黄浦江别称。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凿黄浦事纯系后人误传。 
  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曹——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 
  曹州——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黄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今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 
  曹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 
  瓠子河——古瓠子河,从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先向东南到古巨野泽,干流在泽的西北面向东北流去,注入济水。汉武帝时,河决瓠子,即濮阳方面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经瓠子河灌进巨野泽,由泽向东南溢出,通于淮泗。河决在公元前132年,堵塞决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 
  盛乐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今分属聊城、冠县。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 
  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为今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 
  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野王——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 
  崇——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 
  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 
  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 
  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 
  符离——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今江苏吴江县一小湖。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陕西眉县西南,详见"褒斜道"。 
  猗氏——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 
  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商山——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 
  章武——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望海蜗——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辽宁金县东北。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康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昔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浅而废。 
  阏与——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 
  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 
  清口——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 
  清州——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清河一一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清江市、淮阴县。 
  清源军——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 
  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鸿沟——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涿郡——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淮安——①今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治淮安,即今县。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⑧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今河南泌阳)。 
  淮阳——今河南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淮阴——东魏置淮阴郡,辖今清江市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今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今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淮南——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淤口关——见"三关"。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县),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 
  涪县——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 
  涪陵——西汉涪陵县在今彭水,刘备在此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从淡水河口循台湾岛西岸而南,今新竹县,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属河北)。唐先天时治陆泽(今深县西)。宋治静安(今深县南)。明移治今县,省静安不设。 
  淄青——唐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诸城。明废。 
  梁门——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门口寨。宋为静戎军(澶渊之盟以前名)、安肃军(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门之称。 
  梁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仅有陕南。魏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今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 
  梁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今以梁溪为无锡的别称。 
  隋一一周时的姬姓国,在今湖北隋县。春秋后期为楚附庸。 
  隆兴——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治今南昌。参见"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 
  维州——唐维州在今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今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 
  维扬——《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遂以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 
  绵山——传晋介之推隐绵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亦称介休山、介山。 
  绵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 
  绿林山——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近人又有为大洪山之说。
 


     十二画



  琼州——明清琼州府包括海南岛全部,治琼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复杂。汉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岛之北部,旋撤销。吴置珠崖于徐闻,对海南岛不过遥控而已。晋并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复珠崖郡。隋置珠崖(东部)、儋耳(西部)、临振(南部)三郡。唐始从崖州分出琼州,领今海口市、琼山等地。又设儋州(隋儋耳)、振州(隋临振)、万安州(东南部、从崖州分出)。宋置琼州(大体包括唐琼州、崖州)、昌化军(相当儋州)、朱崖军(相当振州)、万安军。元于琼州置乾宁安抚司,另设南宁军(今儋县西北)、吉阳军(相当宋朱崖军)、万安军(名仍旧而地减)。明始以全岛为琼州府。 
  琴川——江苏常熟的别称。以旧有七港注运河(一作五浦注海),状似琴弦而名。 
  博州——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县东北,五代后晋在今县东,宋始在今县。元改名东昌。 
  博陵——东汉博陵在今河北蠡县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县。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县为博陆县。西晋置博陵国,治安平(今属河北)。北魏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并非晋博陵旧地(旧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汉至南朝宋有博望县,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棣州一—隋置。地在黄河下游出海之处。初置时在阳信(今山东阳信南),唐迁厌次(今惠民东南)。宋治今惠民。 
  韩州——辽金韩州在今辽宁昌图,治所在今县北。 
  朝歌一一商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 
  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彭城——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 
  彭蠡一—指今鄱阳湖。 
  彭郎矶——江西彭泽县西北沿江有一石矶,名彭郎矶,与江中小孤山相对。 
  蒋山——即南京钟山,因汉末秣陵尉蒋子文葬此得名。 
  蒋州——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蒋州,炀帝改丹阳郡。 
  葭萌——古蜀王弟葭萌为苴侯,秦用人名为地名,置县于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为汉寿。 
  葵丘——齐桓公会诸侯处,宋地,在今河南兰考县境。 
  粟末水——古粟末水即今吉林第二松花江。 
  惠州——宋改祯州为惠州,治归善(今广东惠阳东)。明清有惠州府。民国废府,府治为惠阳县。今有惠州市、惠阳县。 
  越州——隋炀帝时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今绍兴)。参见"绍兴"。 
  雄州——周世宗取契丹瓦桥关置。明改雄县。 
  雁门关——今雁门关在代县西北,系明代所置。古雁门关在关西雁门山上,又称西径关。元废。 
  辋川——唐诗人王维有别业在辋川。即辋谷水,在今陕西蓝田南。 
  雅州——隋雅州以严道(今四川雅安)为治所。清雍正时设雅州府。民国废府。 
  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县西北漠河东黑龙江北岸。 
  紫荆山一—在广西桂平北,金田村即在山前。 
  景德镇——本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因烧瓷作贡品闻名,乃改称景德镇。本属浮梁县,解放后分出置景德镇市。 
  鼎州——宋真宗时改朗州为鼎州,参见"常德"。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辖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犍为——汉犍为郡初置时治所在今贵州遵义西,后迁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废。隋有戎州键为郡。 
  犍陀罗——古国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东部。犍陀罗佛教艺术,吸收古希腊的影响,自具特色。 
  筑——今贵州贵阳简称"筑"。明有贵筑司、贵筑乡,清为贵筑县(清贵筑与新贵二县同处府治,旋省新贵。民国以府治为县。贵筑后移息烽城,即今息烽)。 
  皖——安徽天柱山即皖山,安徽因而简称为皖。 
  集庆——1329年,元改建康路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取集庆,改为应天府。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马谡失街亭即此。他处颇多假托,不可信。 
  循州——隋循州(龙化郡)治归善(今广东惠州东)。南汉移于今龙川,以惠州为祯州,循州所辖仅循江(东江)上游之地。明废。 
  舒县——古舒县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南朝梁废。 
  殽函——殽山和函谷关的合称,在今潼关至新安县间。 
  颍川——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 
  颍州——北魏始置。唐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宋政和中为顺昌府。金为颍州。清雍正时为颍州府。民国废府。 
  颍昌——宋元丰中升许州为颍昌府,治长社(今河南许昌)。 
  鲁阳——汉以旧楚邑鲁阳为县,在今河南鲁山。北魏改为山北县,旋置鲁阳郡,以山北为治所。隋废。 
  鲁郡——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普洱一一清雍正时在云南置普洱府,治宁洱(今普洱),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亦在府境。民国废府。 
  善化——宋元符时置善化县,与长沙同城。民国始合并。 
  善阐——南诏所筑,在今昆明旧城南关外。 
  道州——唐改南营州为道州,治营道(今湖南道县)。 
  遂城——隋改新昌为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北宋为威勇军,澶渊之盟后改为广信军。金为遂州治所。元省。 
  湘州——晋湘州治临湘(今长沙),除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外,兼有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改潭州时,仅有今湖南中部。 
  湖广——元置湖广行省,辖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全部,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及贵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称湖广,辖区大体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广总督正式名称为湖北湖南总督。 
  湖州——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参见"吴兴"。 
  湖南一—唐后期所置方镇,先治衡州(今衡阳),继治潭州(今长沙)。宋时荆湖南路简称湖南,北路简称湖北。 
  渤海一一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1] [2] 下一页

·上篇文章:古今地名对照总表(7)
·下篇文章:古今地名对照总表(9)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殷秋溟与袁了凡的人生【卦台山周易大学@研易] 2024-4-18 5:37:15
·纪中石为中国道医协会讲解《易经与风水》 2024-4-1 18:30:53
·千里来寻故地:狮脑山 2024-1-11 22:59:05
·纪中石谈墓地风水对人生的的重大作用(一)孔子为何要找祖坟 2021-7-6 6:34:07
·怎么知道祖坟风水对谁有利 2021-3-9 14:48:38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Xx6KeMR0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2-6-28 2:22:43 [来自: 112.233.181.205]

 评论者:T6vQ8ODI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3 20:39:34 [来自: 27.197.192.85]

 评论者:ZzNGFKsV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1 20:08:05 [来自: 27.197.192.85]

相关评论 60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010-52322659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联系我们果博东方有限公司客服电话1904888888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64.06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