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亢龙有悔”中的“有悔”,是自悔而非替他人“有悔”。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借古鉴今。于是,替古人“有悔”便成为一些人的专业。这一专业的形成,可能为了避免直面自悔的尴尬,于是借古喻今,说古人如何地好,是在暗示今人行为不当;讲古人如何地不好,也是在提示今人不可重蹈旧辙。绕了一大圈,旨在劝人“有悔”。 自悔直面现实,需要理性更需要勇气。能否自悔,也是衡量和检验领导干部素质优劣的一把尺子、一块试石。自悔意识不是身居高位者的专利,任何一个有自强心有事业心的人,都应该具有。古人说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吾身,就包含着自悔的内容;自悔意识不仅存在于重大事情发生之后,存在于位极之际,也同样存在于平民百姓之身,存在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总之,时时处处都能保持自悔意识,个人自强不息的愿景也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就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保证。 自强不息的丰富内涵,深深地扎根于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田里,形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周易》滋润于华夏文化、福佑于华夏子孙,又岂仅于此。秦汉以来,大凡能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一类通史或教材中挂得上名字的学者,几乎都有研究《周易》的经历及其著作。不是这些学者成就了《周易》,将它从一本占筮书变成了哲学书、变成了修身治国的典籍,而是《周易》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净化了他们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也便在这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周易》研究、陶冶中绵延发展。 我们再写中国思想通史,再写中国哲学史,真的应该将《周易》作为起点,恭恭敬敬地写好这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