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中石著作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墓地风水
您的位置: 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 文章中心 >> 中石著作 >> 先秦诸子 今天是2025年5月10日, 离本网站22周年还有31天    
 阅读文章

春秋时代的孔子形象

浏览次数:1352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0-2-20 15:36:13提交会员:admin
后世称颂孔子为大成至圣,并非空穴来风。其实称孔子为“圣人”,在春秋时代业已开始,只是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圣人的理解有异,故其称呼也不同。

  “圣”之本义与“耳聪”相近,当为听觉灵敏,后引申为聪明,后由聪明进一步发展为“圣智”。在此意义上,“圣人”也就成为智慧的象征。

  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逸周书》等早期典籍中,“圣”和“圣人”出现频率颇高,说明崇圣已经成为一种潜隐心理,渗透到周代的文化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形下,圣人超出了原初意义,与政治文化联系起来。分析《左传》与《国语》中所提到的圣和圣人,就会发现他们毫不例外地指向历史上圣帝明王及其辅佐者,其之所以成为圣人,与其出众之智慧、杰出的治国之才能和创设制度之能力密切相关。

  但是,春秋时代,伴随着知识的积累、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的提高,人们对圣人的理解和认识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一方面,原初意义上的圣人观念依然流行,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时人视多知的臧武仲为圣人;另一方面,德位一体的圣人观念亦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墨子·公孟》篇中,公孟子以“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孔子为圣人。公孟子的思想反映出孔门乃至于当时普通知识人之圣人观念,以及他们视孔子为圣人的思想。

  尽管如此,孔子本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说:“圣与仁,则吾岂敢?”显然,孔子是不认同时人视多闻、多知、多能者为圣人的。在《论语》中,孔子最崇拜的人物是尧、舜、禹、周文王等。让天下于贤能是孔子再三赞叹的至德。以天为则,不言而治,无为而化,“居北辰而众星拱之”的理想政治,也是孔子衷心希望的。孔子在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了这些常人所难具备的美德,所以认为他们就是圣人。由此看出,孔子之圣人其实和其仁学思想紧密联系。

  合而观之,“既仁且智”方是孔子的圣人观。而子贡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孔子是圣人。盖孔门之教,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学者利人及物,这就是仁道。孔子教不倦的精神,正是其“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仁道的生动写照。在子贡看来,孔子已优入圣域了。以教化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人生寄托,以之来完成前圣未能完成的事业,这正是孔子一生最主要的价值所在。

  其实,孔子被时人视为圣人,还与其出身相关。在世人看来,孔子具备成为圣人的先天条件。这也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化有关圣人观念的另一面。那就是圣人,既然为社会上之少数,不可多见,其出身、血统自然是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被人称为圣人。时人对孔子的尊崇,既是对其卓越智慧的礼赞,也是对其高尚德性的敬仰。就此而言,春秋时人称孔子为圣人意味着在三代传统之外发现了新的文化起点,而此起点,诚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国文化永恒之象征。

[1]

·上篇文章: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下篇文章:“秦皇岛”的由来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龙脉上的版本馆 2025-5-8 7:59:04
·《诗经》中是如何记载聚落与城址选择,居住区规划的? 2025-2-2 17:50:41
·李洪成老师介绍 2024-12-23 16:53:38
·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观星台 2024-11-7 18:28:56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2度角?(荐) 2024-10-27 17:55:41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
相关评论 0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17319423526 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66.02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