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
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
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
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
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
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
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
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
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
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
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
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
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
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
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