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的敌人,问孔子的反对派,问那些反对聘用孔子的人,比如晏婴和子西。在本书 第一章第四节,我们曾经讲到,孔子在齐国被晏婴拆台,在楚国被子西拆台。这些人的反对意见,都记录在《史记孔子世家》。看看这些意见,或许能弄清楚问题。
第一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即孔子三十五岁那年。这一年,孔子到齐国找工作,见到齐景公。齐景公向他问政,孔子回答了八个字,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了很高兴,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的是粮食,我也吃不到嘴里。过了几天,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字节财”。齐景公又高兴了,准备把尼溪之田封给他。这是,晏婴出来说话了。晏婴是齐国的重臣,说话很管用的。晏婴说了两点。第一,儒者不可重用。第二,礼乐不可复兴。儒者为什么不能重用?也有四个原因。一,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法治管不了他;二,恃才傲物,自视甚高,上级管不了他;三,崇丧厚葬,劳民伤财,不可以敦风化俗;四,游说诸侯,贪图名利,不可以治国安邦。儒者有这四个问题,当然不能重用。礼乐为什么不可以复兴?因为有圣贤才有礼乐。现在,大圣贤不在了,周王室衰微了,礼乐的缺失也已经很久了。再讲礼乐,就不合时宜。然而孔子确装腔作势,不厌其烦。他那一套东西,即便旷日持久也不能穷尽(累世不能殚其学),即便年富力强也不能掌握(当年不能究其礼)。君上如果用它来移风易俗,只怕不是小民的福音(非所以先细民也)。这话齐景公听进去了,于是孔子被打发回国。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当时楚昭王不但发兵来解围,还打算 封给孔子七百里地。这时,子西出来说话了。子西是楚国的令尹(宰相),说话的分量当然重。子西先问昭王:大王手下的使臣,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昭王说,没有。又问:大王手下的宰辅,有比得上颜回的吗?昭王又说,没有。再问:大王手下的将领,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昭王又说,没有。又再问:大王手下的官员,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昭王又说,没有。子西说:当年我们的祖先受封于周,不过是个子爵,按规矩只能纵横五十里。现在孔丘到处鼓吹恢复周礼周制。照他那一套来做,我们楚国还能堂而皇之地纵横几千里吗?子西还说:想当年,文王在丰,武王在镐,不过百里之地。大王打算封给孔丘的,却是七百里。孔丘得到这么大个地盘,又有子贡、颜回、子路、宰予这样的弟子辅佐,只怕不是楚国的福分。这话楚昭王听懂了(可不能让孔子做周文王,自己做殷纣王),于是不封孔子,孔子也只好又返回卫国。
孔子也有小人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