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由此,拿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
老庄之道:
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
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
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
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而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从世俗文化出发,去探求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去寻找一种怎样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