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诸子中,从一大贤,再到后世的寂寞,荀子的命运,在数千载的岁月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起浮。
当然,承载其主要思想与学说的《荀子》,其命运,也经因了一次又一次的沉浮。
几千年了,一个人,一本书的命运,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极其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情。
荀子肯定是个大贤,甚至可以同样称得上是个圣人。
这一点,无论从其思想学说来看,还是从其在当世的影响来看,都是这样的。
在荀子生时,聚坛而讲学,与为一时之贤,各大国争相以聘,各诸侯亦各相以谤,使其学说终不得用。
时人谤之,理由是什么呢?
“昔文王以七十里而王,汤武以五十里立国。今孙卿大贤,是可忧哉!”
意思是说:周文王和商汤都以很小的地方而成功了,荀子这个人,乃是当世大贤,不能不让人忧虑啊!”
而荀子,竟然以此,终不得用于当世。后只得像春秋诸贤一样,讲学著书,传播自己的思想。
春秋诸子中,在思想及教育方面,一般以为孔子为最成功。
然窃以为,荀子也非常成功,不徨多让。甚至可谓有过而无不及。
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此七十二弟子,确实各有所长,十分了得。只要随便读一读《论语》,除了可以充分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生活外,也可一窥部分弟子之不凡。
如:子路之勇,颜回之贤,公冶长之技,子贡之圣……
可以说,这些人,一个比一个了不起。很多人,孔子在世时,其弟子即有圣名。
更有不少弟子,为列国诸侯、大夫,名冠各国。
由这些弟子,亦可见孔子其贤其圣。
荀子亦开坛讲学。
其讲学,主要目的与孔子不太一样。
孔子是为了教育人而教育人,是想把原来局限于贵族阶级的教育特权,化为平民的一种思想洗礼。
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不仅以贤者七十二而名称于世,对后世的影响,更是非常巨大。
他在华夏民族的心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
故孔子之称为大教育家,绝不为过。
在这一点上,诸子中,其影响与意义,无人可及。
而荀子,我的理解,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
但是,思想家一般都是有众多的追随者的,荀子也不例外。
有的追随者,久之,便成为学生。
其中的资质佳者,便成为得意之弟子。
荀子弟子不多,最出名的,仅有两个。
但是,这两个,已经足够了。
此二人,一为李斯,一为韩非。
只要是中国人,见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二人。
而此二人,而中国历史的影响,更是非常巨大。
李斯,我们驻马店上蔡人,号称“千古一相”,其助始皇统一六国、含括宇内之力,功永不可没。
而其书同文、车同轨之为,对华夏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对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非,其于当世,即也名盛诸侯间。
为了得到他,秦国竟然灭掉韩国。
韩非到得秦国后,秦王以为宝,待为上宾,以师礼礼之。
其“法治”思想,直接导致了秦国强盛与灭六国的结果。
这种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数千年的岁月里,封建王朝,层出不穷,但后世评之,皆以“外儒内法”为总结。
即是,我国上千的封建历史,统治者表面上实行的是儒家的“仁政”,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法家的“法治”。
说到底,解读荀子及其思想,我们还应该从著作中去了解。
《荀子》一书,以及荀子的主要思想,我以为,主要有两个字。
“欲”和“礼”。
其以孔子为圣人先师,确实得孔夫子真意。
这两个字,尤其是后者,乃是孔子思想之精华所在。
而其成以“礼”者,其道亦与夫子通,以“心”以“学”致之。
关于“欲”这一点,对孔子思想,有所发挥。但是,这点发挥,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欲”,欲“礼”之何?
欲“道”与“心”何?
没有欲望,要圣人之“道”干什么呢?
要“礼”什么用呢?
可以说,其“欲”与“礼”字,不仅切入了儒家思想之真谛,更比孔子之儒向前大大走了一大步。
孔子只说“礼”和“道”,以及“诚”,但是毕竟离世人之心而远,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它。
而荀子以“欲”为先,道出了生命的本质与现状,接着以“礼”礼之,我以为是找到了人生与社会“礼治”之大道者。
同为儒家先圣,其与子思及孟子,同“礼”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这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荀子“性恶说”一问世,足惊世人,有利于其思想及学说的传播。
但是,其“性恶说”终未为更多的思想者以及后世的国人接受,甚至为它赢得了恶名与反感。
这终致荀子一贤者先师,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渐至没落衰微,备受冷遇,及有恶名至今。
由于其对子思、孟子的攻讦,以及后世孟子得承“道统”,宋之理学家对其攻之备甚,直接导致了其学术思想的没落。
8
荀子及《荀子》,这一个人,一本书,命运是寂寞的。
然则其圣者风范,其渊深无比的思想,足值后学步步亦趋。
不称于世者,亦有善乎于其中。
此于《荀子》,至于甚者。
其名称于世者,亦有不善在其中。
这于各家圣贤之言中,均有可见。
对于荀子,以及《荀子》,其起其落,命运让人可叹。然则我辈后学,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亦乐乎?
况,这一个人,这一本书,洋洋大观,无止可境之至矣。
学荀子,学《荀子》,首先不要忘记“为学”之道。
其次,慢慢体会其“欲”与“礼”之精深,之关系。
其“性恶说”者,我以为,乃其对“欲”的过分发挥。也许是为了强调“欲”之存焉,更是为了强调“礼”之需焉。
比之后世讥儒者“虚伪”,我以为,高度承认“欲”甚至“性恶”之存在,乃荀子之一大亮点。
我辈后学,需细细体之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