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 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 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 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北齐有个叫 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 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蔡文姬,能辩琴。 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 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译文】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译文】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三声)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 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 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1、嘉嘉玩三字经有声教学软件: 收录了三字经有声朗读、三字经有声释义、三字经歌曲等内容,适合儿童自学及家长、教师教学用。软件操作界面友好, 2、三字经学习网: 介绍最完整的三字经全文阅读和最全的新三字经,详细讲述三字经的起源和作者,以及三字经解释等相关文章。 3、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教授讲于奥克兰,《三字经》讲座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4、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2009年1月-5月,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登上《 百家讲坛》,主讲《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利用40多个课时,语言生动、幽默。收集大量资料。列举很多例子,把《三字经》的意义和内涵表现的 淋漓尽致,2009年8月-9月,由于大家的追捧,《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再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百家讲坛》特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用风趣幽默的讲述,告诉我们《三字经》背后的故事,阐释《三字经》内含的道理,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帮助我们认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因为《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主要角色 罗英:老生(马连良) 温韬:净(马四立) 关卞:丑(马富禄) 故事概述: 临淮骑都尉温韬,一日得节度使罗兆威来信,令其拿捉一不第举子罗英,嘱即枉法办罪,以洩私愤。 岂知温韬却是一目不识丁的小军阀,手下亦然。 拿了此书,犹如老学究见了英文信函一样,当场只好含糊过去,但苦无师爷。 故退堂以后,仍旧不知此信中是合云云。于是乃命千总官去找寻一个幕宾。适有一不第举子,在外卖字。 千总遂请他到衙。温韬却还要假充行家,先盘问这举子的学问。举子早知其为没字碑,遂有意戏弄。 这温小军阀,听说到这人熟读《三字经》,那时不由得心中钦敬,然却还有些不敢信任, 必须请这人把《三字经》讲演一遍,方可任用。 那举子心中好笑,遂将《三字经》中句子,编成一段滑稽故事,句句用《三字经》句子嵌入,信口开河, 说得天花乱坠,真是挖苦得不小。到后来温韬把这信请他念看,谁知这信中所要捉的人,就是这位举子。 这举子遂一派胡言,把他哄过,而自己的一场大祸,顷刻之间化为烟消火灭矣。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 第六讲 日春夏,日秋冬 第七讲 日仁义,礼智信 第八讲 父子恩,夫妇从 第九讲 论语者,二十篇 第十讲 孟子者,七篇止 第十一讲 孝经通,四书熟 第十二讲 有典谟,有训诰 第十三讲 大小戴,注礼记 第十四讲 诗既亡,春秋作 第十五讲 经既明,方读子 第十六讲 五子者,有苟扬 第十七讲 五子者,有苟扬 第十八讲 经子通,读诸史 第十九讲 唐有虞,号二帝 第二十讲 夏有禹,商有汤 第二十一讲 汤伐夏,国号商 第二十二讲 周武王,始诛纣 第二十三讲 周辙东,王纲坠 第二十四讲 始春秋,终战国 第二十五讲 赢秦氏,始兼并(上) 第二十六讲 赢秦氏,始兼并(下) 第二十七讲 高祖兴,汉业建 第二十八讲 魏蜀吴,争汉鼎 第二十九讲 北元魏,分东西 第三十讲 迨至隋,一土字 第三十一讲 唐高祖,起义师 第三十二讲 二十传,三百载 第三十三讲 梁唐晋,及汉周(上) 第三十四讲 梁唐晋,及汉周(下) 第三十五讲 炎宋兴,受周禅 第三十六讲 至元兴,金绪歇 第三十七讲 明太祖,久亲师 第三十八讲 传建文,方四祀 第三十九讲 迨崇祯,煤山逝 第四十讲 昔仲尼,师项櫜 第四十一讲 头悬梁,锥刺股 第四十二讲 苏老泉,二十七 第四十三讲 谢道韫,能咏吟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