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首先主要是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下面先来谈谈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大转变时期:宋朝,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发展时期:元朝,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从艺术建筑方面来说: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那么西方建筑与中国有那些不同呢?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总之,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