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历程及表现
在介绍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前,我们先来看看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是如何提出与发展起来的。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意识形态上,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也随之诞生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开始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和否定。
关于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李贽的思想。李贽批判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他肯定妇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反对“夫为妻纲”、“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等论调。同时,他还主张妇女婚姻自由,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要求妇女守节的吃人礼教,主张寡妇改嫁,也反对一男多妻制。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却也表现出其思想的先进性。
除李贽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表现出对妇女的尊重以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他们的这些思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这些反对封建礼教的主张虽未像西欧一样形成思想启蒙运动,也未对中国妇女的解放产生根本的影响,但是对以后的妇女运动却起了促进作用。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以后,西方文化也相随而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猛醒。同时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也促使他们对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进行反思,女性的地位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也被引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接受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观念,主张男女平等。不但创造了一套女官制度让妇女和男子一样正式参与政权管理政事,还设立女子军事组织女营,组建女军,把男女将士并列,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还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学习生产技能,借此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用以保障男女平等。此外,他们还革除了一些歧视和奴役妇女的社会陋习,主张一夫一妻制,禁止缠足。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发动戊戌变法时,男女平等思想也逐步为维新派人士所接受。他们把妇女的解放与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开始冲击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维新派主张恢复妇女的人性,赋予女性应有的权利,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并主张男女一起“治内治外”,共同管理国家。
这股开放之风给封建礼教造成了沉重打击,也撼动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妇女,开始兴女学办女报,使女性的发现日渐深入,拉开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女性的地位也由此开始提升。
在女性教育方面,1898年6月,在戊戌变法的高潮中,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于是,私人创办女学蔚然成风,官办女学的热潮也随之兴起,出现了上海爱国女校、务本女学、天津北洋女子公学等著名女学。据资料统计,至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由于女子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知识女性队伍。正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女性构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坚力量,使得妇女解放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1901到1911年间,涌现出大量妇女团体,她们组织起来,开始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自身利益。同时,由女性参与资金筹划、撰稿、编辑和发行等工作的女子报刊的数量也迅速增长。至1915年止,约有三十余种。影响较大的有《女学报》、《中国女报》、《中国新世界杂志》等。这些报刊旨在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传播新知识,是女性与社会沟通、表达自身要求的重要窗口。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提出了初小男女可以同学,提升了女子受教育的层次,将女子普通中等教育纳入到学制之中,同时还发展了女子职业教育,积极扩大女子学校的兴学规模。可见其对女子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辛亥革命以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女性地位的发展。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女子求解放、求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由于《壬子癸丑学制》在施行一段时间后暴露了不少弊端,应教育界改革的呼声,出台了一部新的学制——《壬子学制》。书中规定男女皆有受平等教育权利,男女教育之间也没有严格之分。女性教育地位又进一步提高。
在女性政治地位方面,以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先进女性在争取女性权利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一系列爱国运动,参战参政。
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前,女性就在爱国运动中作出重要贡献。1901到1905年,面对中国民众掀起的拒俄运动,上海女界为此成立了“对俄女同志会”,同时还表示在必要时“愿赴战地”服务;1905年,上海、广州和江苏、浙江部分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还有,在1907年的收回权利运动中,上海的女界保路同志会曾派代表进京请愿,并集资认股10万元,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女性在爱国运动中崛起的事例都表明,女性在政治舞台上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招募新兵。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经过努力,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这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的女子军队,曾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
辛亥革命胜利后,女子军队由参战发展为参政。随着诸如女子参政同志会、神州女界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进社等各种女子参政团体的出现,女性参政热潮首先在上海、南京等地掀起,男子一统天下的古例被打破了。
五四运动时期,以女学生为主干的女子参政热潮再度高涨。她们不仅直接参与爱国政治活动,还筹建女子参政组织。据统计,自五四运动到1923年,各地建立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女权组织共有20多个。
抗战爆发后到建国前,宣传女权的活动更加广泛,女性地位空前提升。我们熟知的政坛风云女性人物就有宋美龄,宋庆龄。宋庆龄在建国后还担任了国家副主席。女性的觉醒大大提升了女性地位,使女性逐渐恢复独立人格。
在女性婚姻家庭地位方面,20世纪初,中国虽然处于晚清封建专制社会的没落阶段,但仍实行《大清律》中关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各项规定,封建的婚姻礼法一如既往。
辛亥革命前后,西风东渐,维新志士、革命党人为倡导进步而奔走呼吁,揭开了女性争取婚姻自由、夫妻平等的序幕。
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导致了中国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更进一步推动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
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民法亲属编》。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自由的精神,但由于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该法仍保留着男主女从的不平等原则。然而相对以往而言,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使女性的家庭地位已有很大提高。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女性经济地位方面,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女性的经济地位也开始发生改变。她们开始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经济生活,谋取社会职业,逐渐往经济独立方向发展。
所有这些都表明,近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已有很大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