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部《水浒传》,描写了江湖好汉绿林英雄打家劫舍,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辉煌场景。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其女性形象身上时,却发现《水浒传》中的女性是这样被定位的:美女大多淫贱,即使有贞洁美女也是红颜祸水。
说起潘金莲三个字,可谓是淫妇的代名词了。潘金莲是《水浒传》中着笔最多的一个女性,用了整整两回进行刻画。小说先交待了潘金莲的出身,她本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那大户缠她不到,就将她白白地嫁给了武大郎。清河县浮浪子弟时常来吵扰,并口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小说对潘金莲容貌进行了描写,她的能力,也略有些交待,如会料理家务,一手好女工。其泼辣的性格也有所刻画。当然小说还交待了潘金莲作为“淫妇”的特点———“他倒无般不好,为头爱偷汉子”。嫁与武大后又常招些浮蜂浪蝶,害得武大不得不多次搬家;好不容易武松与兄嫂团聚了,她又费尽心思、丑态百出的勾引亲小叔,逼得武松有家不能回,住进了衙门,她却又倒打一耙污陷武松来调戏她,淫妇恶妇之态另人做呕;之后,便是与西门庆偷情杀夫了,淫贱之行为以至极点了!最后,终于被武松“用左手揪住那妇人头髻,右手劈胸提住……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剐再剐……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至此,潘金莲被武松以极为残酷的手法杀死了。
读这些文字时,一方面觉得潘金莲恶有恶报,死罪的确难饶;另一方面却又不禁为她唏嘘不已:试想,如果潘金莲最初所嫁之人是武松这样的英雄、西门庆这样的风流员外,而非人物猥琐的武大,她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吗?她的悲剧是那个封建时代造成的,她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没有自立更生的能力,她那样地位低下而又容颜美丽的女子,其生命历程中的种种遭际,是极具代表性的。潘金莲死时,没有让读者产生那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而是一种既知其该死,又为其叹惋的综合情感,所以,她的死亡描写过程,有些恐怖、有些压抑。
其余几位美女阎婆惜偷情于张文远、还想用晁盖的信要挟宋江,被宋江所杀;潘巧云到是嫁了个英雄杨雄,却同样淫贱不安份,竟然与和尚偷情,最后像金莲一样也被虐杀而死(不知作者和潘姓美女有何过结,两个都是淫贱得不得了,最终又都是死法极惨----此句戏说而已);养娘玉兰则是在张督监府中施美人计参与谋害武松的贱人,自然也难逃一死;美女李师师则是个娼妓,投身帝王怀抱,还岂图勾引燕青,淫贱二字当然也离不了她了;知寨刘高之妻更是个蛇蝎加淫贱的女子,宋江救了她,她却指认宋江为贼头,是为蛇蝎、丈夫死后,她便向王英卖弄风情,是为淫贱,结果当然又是被好汉杀了。
还有一位美女琼英虽是弃暗投明的结果,却做了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嫁了丈夫“没羽箭”张清,却“挨了两日,被他两个里应外合,鸩死邬梨,密唤徐威入府议事,也将他杀了,其余军将皆降。张清、琼英下令:城中有走透消息者,同伍中人并斩;本犯不论军民,皆夷三族”,为丈夫而杀义父邬梨,还下夷族秘令,好歹毒的美女呀!
在施耐庵的笔下,美女如斯,真是可怜可叹啊!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可歌可颂的美女可写了吗?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死刑。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死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由此可见,整部小说中横流的是她们的血泪,闪动的是她们的卑微身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