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执政。到清代,它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与道教,佛教,并列为我国古代的三大文化标志。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儒学是儒学,皇帝是皇帝,你不要混为一谈。明朝朱棣杀进南京,大臣方孝孺忠于建文帝,以至于被杀,其忠肝义胆可歌可泣。当初朱棣进攻南京,方孝孺在城墙上挂出了前代皇帝的神位,朱棣被迫停止攻城。如果不是方孝孺一念之仁,没有下令开炮,朱棣就会命丧城下,也就不会当上皇帝了。在燕王朱棣占领京师南京之后,燕王朱棣要求方孝孺为他草拟篡位诏,但方孝孺坚决不写,不惧灭九族的要挟,宁可被灭十族,也要保全名节。在中华正史当中,方孝孺是唯一的被灭十族的人。临死前,孝孺作绝命词一首以明心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以死明志,是对儒家"耻"文化的坚定捍卫。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后勇,舍生取义。中国有着深厚儒学传统的邻邦,儒家文化对有影响。方孝孺以卖身附逆为耻辱,方孝孺以死明志,以全名节,是重名节,轻生死的典范,必为后世所景仰。
有人说说以前天下财产都归皇帝所有,那你错了,《吕氏春秋》里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者。就是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那是全天下人的天下。中国古代之所以大臣叛乱很少,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人臣,要忠于君主。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那照你的意思,是大臣要天天叛乱,弄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才对吗?中国古代一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多伟大的成就,与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分不开的。四大发明,唐诗宋词,书法国画,瓷器,精美的建筑,繁荣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经济发达,国泰民安。中国古代历史有太多太多被篡改。让有的人想起来,觉得都是一片黑暗。其实,古代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华都超过我们的想象。反观外国,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经济科技被中国远远抛在后面,这是它的弱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是很可笑吗?
儒家并不是逆来顺受,一味愚忠的。孟子长于辩论说理,在国君面前不卑不亢,在气势上盖过了那些君王;有趣的是君王们在他面前象是谦虚的小学生,至少表面上对孟子是相当的尊重,看上去他们真的是想做一个好君王。在君王面前孟子也是敢于表达的。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在他眼里,君臣关系不是做臣的单方面无条件尊君,而是相互尊重。最后一句是,如果君主把大臣当做路边的杂草一样,那大臣会把君主当做仇人。他的犀利有时也让君王颜面变色,不受用,“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经常不失时机地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思想,要求统治者行“仁政”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
孟子一书还记载,有一次,有人问孟子,周武王杀掉了纣王,当大臣的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贼仁者为之贼,贼义者为了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伤害仁德之人叫贼,败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叫独夫。只闻杀了独夫纣,没听说臣弑君啊。”因此,孟子不提倡愚忠愚孝。在《邹与鲁哄章》中,邹国国君穆公对孟子说,在与鲁国的冲突中死了33个官员,民众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死却不救。想法办见死不救的人,他们人数又太多,杀不胜杀;不杀,想起来又可恨,不是滋味,不知怎么办。孟子说,你的人民在荒年受苦挨饿的时候,你的仓库中粮食充足,府库中储藏的货财也很多,但你的那些官员却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对人民漠不关心,所以在关键时刻,人民也不会拯救这些统治自己的人。孟子让邹君明白一个道理:统治者怎样对待他的人民,他的人民就会怎样对待统治者。只有爱自己的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事例,这样的道理不是在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中又一次得到应验了么?孟子还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意思是国家中,人民是最大的,君主是最轻的。江山社稷是其次的。这是最早的民主思想。比西方的民主思想还要早。由于孟子的上述方面的思想点中了随后那些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暴君、独裁者的命门死穴,所以不受暴君、独裁者的欢迎。朱元璋就曾下令将该孟子踢出孔庙,去其亚圣之名。虽被大臣拼命阻止,但把《孟子》全书删掉85处,对其思想大加阉割,只留下对统治者有利的东西,这是中国历史中诸多不幸中的一个,中国的不幸。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滥杀无辜的都是一些不仁不义的暴君独夫。他们害怕儒学中的民主思想。真正重用大臣,君臣一心的,则开创了物阜民丰,四海升平的盛世。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史鼓励式,激励式的,是吗?我只看到现在的孩子是一天做不完的作业。都成了考试的机器。素质教育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孔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于是否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给学生一方面,他们却不能推知其它方面,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终止。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受教育者先遇到疑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才去启发开导。这样,他们就能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学效果自然显著些。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着走,是开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代为表达。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所体会。要使学生深刻地明了事物的道理,就要用生动的比喻启发他们的思维。孔子经常用通俗的比喻来开导学生。他深入浅出地指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话意思是,做学问好比堆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了,如果停下来,这说明自己停留在原来水平上;好比平地,即使是刚倒下一筐土,支持下去,这表明自己不断进步。他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来启发学生要经得起严重的考验。运用比喻,是针对领会知识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创造的教学方法。 孔子反对学生拘泥于老师所讲的内容,鼓励他们“当仁不让于师”,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共同提高。颜回是孔子认为很好的学生,可是他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孔子不满意地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子夏对《诗经》几句诗不理解,经孔子解释后,能够有所发挥,孔子称赞说“起予者商也”,觉得子贡的看法对他也是个 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颇受学生欢迎,颜渊就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正是这样善于有步骤地诱导学生,用各种文献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又用一定的规矩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通过启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这才是真正的鼓励式,激励式教学。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虽然这些人借用儒家并不一定是真信儒学。可以在一些时期,有的人为什么要借用儒家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用法家,用道家来达到目的。这才要深思的。很奇怪的,有的人宣传儒家,你们说是搞封建复辟。有的人宣传法家,你们怎么不说他搞封建复辟了?我宣传儒家,没有人给我一分钱。只是看到有人攻击儒家,只有挺身而出。做卫道士罢了。你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重提儒家思想。我在前一个帖子里说过了。那是因为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冷漠。还有你提出的zf不够强硬。这些,单单依靠法家思想能行吗?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讲以德治国,没有道德只有法律,行吗?秦代时期法家治国,口口声声是依法治国。一人犯罪,与家人何关,一人有罪,与邻里何关,都要治罪。秦军进攻六国,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这算不算犯罪,这是对知法犯法的最好讽刺。《孟子》里有一句话,杀一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意思是如果杀一个无辜的人,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也不去做。现在的法律非常健全,可是,很多丑恶现象仍在不断上演。一些人身为执法者,却知法犯法。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法制再健全,也无法建成真正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没有勇气吸收儒家好的思想,你整天只知道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你不感到很无聊吗?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通篇都在讲道德仁义,在诸子百家里,儒家是首先提出以德治国思想的,是最先提出礼仪仁孝的。不是把道德这个帽子给儒家扣,难不成法家也谈道德?礼法必须相结合,如果空谈法制,不谈道德那是不行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