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流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当然,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而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手拿鹅毛扇、身穿八卦道袍的“仙人”。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
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