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什么是规范历?
答:规范历就是明确规定各月的日数,并用固定的闰周来协调相应的天文周期,这种历法具有很强的数学性,和天文量的关系较少,所以历法是透明的,便于记忆和推算,它属于平历;
回历,公历都是规范历。
37)现阶段,有人还把公历称为“新历”,而把我国的传统历----农历称为“旧历”恰当吗?
答:不恰当。把公历称为“新历”,而相对于把现行农历称为“旧历”是民国初年的称法,但在当明这样称呼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公历对国人相说是一种新历法,事实上它并不新,运比我国的现行农历要旧),但是了解格里历的历史后这样称就恰当了。
现行公历(格里历)是1582年实行的,而我国的现行农历(时宪历,又叫新法历)是1644年实行的,这比公历要晚;所以“旧历”(民初称现行农历)不旧,“新历”(民初称现行公历)不新。我国之所以要使用它,是看中它的通用性。
同时把农历称为“阴历”(这也不恰当)也是民初的称法,这个称法为只是相对于把公历称为“阳历”的。
38)积累纪年和循环纪年是怎么回事?
答:积累纪年法就是设立一个起算年(历元),然后就是数字不间断不重复的纪年法;
循环纪年就是用一组序数(个数有限固定)循环不断的纪年法;
现行的公元纪年就是积累纪年法,历元为公元元年;我国的农历一直采用循环纪年中的干支纪年法;
这两种纪年的方法各有特点。另外在民国初年也有人给出了我国农历的积累纪年法的黄帝纪年法(它以春节为起点),现在主要在国外实行,2005年春节后就是农历的4703年,是我国农历48世纪的第三年。
39)我国现行农历包含哪几部分?
答:最根本包含两部分,即农历历月和节气,其它的部分是由这两部分派生出来的,把这些也算在内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
第一,农历的历月部分(也包括历月干支,和后面所述的干支历不同);第二,节气和七十二候;第三,杂节气;第四,干支历[中国农历中的十二宫历(十二节月,即中国的黄道十二宫),是农历的一部分,是基于宋朝沈括的《十二气历》思想的。
注,农历历月对应十二中气的太阳黄经度数。
农历中的干支历算法是:以农历立春发生时刻(注意,不是立春日的0时)为年干支的起点;各月干支以十二节时刻(注意,不一定是各节气日的0时)为月干支起点;纪日使用长期不间断的干支纪日法(我国已经使用几千年了);时辰则12地支是固定的,时天干则由日天干推出。
自从农历节气使用定气后,它从春分起和黄经的0度对应,以后每一个节气为15度,黄道一周24介节气共为360度
40)农历中的候应是怎么回事?
答:候是在24节气之后,我国人民又节气细化为候,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
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为6天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
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便去掉1候就成了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3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
古代历法家刘焯提出了定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黄道上每隔黄经5度就是1候,而不一定是5天了。
我国现行农历使用定气和定候。
以上各种候虽然不一定都是5天,但“候”作为时间单位就是5天。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规范候”,就象现在的“旬”一样,一气为三候,前两候为5天,后1候到下个节气日前1日。
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我国农历中阳历成分,是我国农历中的特殊的太阳历系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思想和我们精神财富。
41)古罗马也使用过阴阳合历吗?
答:他们也使用过,不过他们使用的阴阳历非常的简单(不能很好地和月相对应,也没有类似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太阳历系统。
42)“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单位为什么是“寸”?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时间的宝贵;但时间用寸是因为古代人用日晷来测时间或用立竿测其影长的方法来测算时间,时间的单位当然就用寸啦。
43)黄道十三星座是怎么回事?
答:由于岁差和章动的影响,视太阳所经过的星座如今已不是十二个了,蛇夫座已经入围了,这样就由“黄道十二星座”变成了“黄道十三星座”了。新增的蛇夫座在太阳两次经过天蝎座的时间中间。具体可参考中国科学院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星座是以视太阳运动到同一点的时间(就是恒星年)为对应点的,是以恒星年为周期的,是约365日6小时9秒;它和回归年的差就是“岁差”。
44)航海中的“海里”是怎么规定的?
答:因为航海经常用到经度,所以就规定在地球赤道上每1角分为1海里,即地球赤道长度(约40076公里)的360*60分之一的长度,约为1.852公里。
45)人们常说“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就是一年”的说法确切吗?
答:严格来说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是近似的模糊的说法,因为我们常用历法的平均历年都是和“回归年”相靠近的,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实际上指“恒星年”(为365日6时6分9秒而言,它和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56秒)有一个岁差的存在,所这种说法就不严格了。
46)现阶段,格里历(公历)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现行公历的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闰周的改革,闰周由400年97闰日,改为更为精确的128年31闰或其它的方案。
第二,各月的固定天数的改革,一般应采用30日和31日两种月法或其它的方案。
第三,年首的改革,年首定在立春,冬至的平均日期上;(注本人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定在春分的平均日期上)。
第四,纪元的改革,现行的公元纪元(公元元年)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中期,这给向上推算带来了不便,并且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建议改在整个人类文明的早期;
第五,星期的改革,这也是一争论的焦点,很多方案则取消星期的连续,而是采用“空日”或“准周”或改成五天制(这在闰年时也要准周日)一周制。
47)完善现行农历的目标有哪些?
答:农历在我国已经不是官方历法,而是民间历法,保留它主是官方历法(公历)的补充和保护我国民族民俗文化,所以它应强调它的优势,使它更加和天象的一一对应。
改革完善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置闰法,采用历理中气置闰法;
第二,历算方法应用现今最前沿的理论和算法,如采用相对论算法等;
第三,正式推出农历的积累纪年和农历历元(黄帝纪元)和干支生肖综合纪年,例如今年即“公历2005年”春节后为“农历4703乙酉鸡年”,2006年为“农历4704丙戌狗年”等;
第四,72候中的一些候名(这些候名难懂,古怪或不合时宜)可更换新候名(要求简洁明了);
第五,增加用经纬度标注的晨昏蒙影,日出日落表,日月食的预报等。
48)为什么农历月中有时会有三个连续的大月?
答:因为现行农历是采定朔即严格按照日月合朔之日(这是具体天象,这天是没有月亮的)为初一日,所以两个初一日之间的天数是由天象定的,是不固定的,所以就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农历月在极少数还有连续四个大月出现过。
农历的月的日数虽然由定朔来确定而给人们的记忆带来一些不便,但它更符合天象,在天文学上经平朔更有进步性。
49)如何在农历的初二确定本月的大小?
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在初二的日落后(傍晚)观察西边的天空有没有很细的月牙出现,如果有月牙出现,则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晚,所以这个月应较长,是大月为30天。
没有月牙出现就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早,这个就较短,是小月,为29日。
这个方法在大多数都是准确的,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例外;
农历大月时,月亮一般是十六圆(望日),小月时一般是十五圆(望日)。
50)为什么朔望月要比恒星月要长二天多?
答:1朔望月(月相周期)约等于29.53059日,而恒星月(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27.32166日,两者相差二日多,这是因为在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同时,地球还带着它绕太阳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的缘故,可见朔望月是并不是月亮自己决定而是由太阳黄经和月亮黄经的差来决定的。
51)我们同一时刻观星时为什么星不在同一位置,而是移动了一定的位置?
答:这是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制度是平太阳时(平太阳中天两次的时间为24平时),而恒星所对是真恒星时制(某一恒星中天两次的时间,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平时56平分4平秒),它们相差约3分多钟,所以每天该恒星则提前约3分到前一天的观测的位置。
52)闰秒是怎么回事?
答: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期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会使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一种较恒定的时制,由原子钟得出)相差超过到0.9秒时就使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为61秒);
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这个可参考农历网主页的科普知识报导2005年末闰秒的通知。
53)什么是内插法?
答:内插法是用一组已知的未知函数的自变量的值和与它对应的函数值来求一种求未知函数其它值的近似计算方法,是一种未知函数,数值逼近求法,天文学上和农历计算中经常用的是白塞尔内插法,可参考《中国天文年历》的附录。
54)为什么炎黄子孙非常重视除夕下午的正餐和及春节午夜的年夜饭?
答:这个问题本是民俗问题,但和历法密切相关,我就放在这里了。
这是因为春节是中国的年节(在节日中居于主要地位),它包含除夕和大年初一(现称春节)两日,具有是中华儿女的真正岁首(即中华虚岁的更岁算点,众人的虚岁在除夕夜里增加了一岁)的意义。
除夕(春节前一天,俗称大年三十,但由于农历是定朔,这天可能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十二月为小月)下午的正餐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是一年的总结和团圆饭,而除夕夜子时(0点)的午夜饭就是一年中第一顿饭,并且在此时每人的虚岁都增加了一岁(这也是为什么把除夕夜称为“辞旧岁”的真正的原因。
注意,正月初一的早饭已经是一年中第二顿饭了。
55)何为历书时,世界时,原子时制及平太阳时,真太阳时,真恒星时,平恒星时?
答:历书时(有的书上称牛顿力学时):
描述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中作为时间自变量所体现的时间,或天体历表中应用的时间。它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历书时的初始历元取为1900年初附近,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04的瞬间,秒长定义为1900.0年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决定:自1960年开始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规定天文年历中太阳系天体的位置都按历书时推算。历书时与世界时之差可由观测太阳系天体(主要是月球)定出。历书时的测定精度较低,1967年起已被原子时代替作为基本时间计量系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